初级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及答案五
编辑: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5-10-21
380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据图可知,R河流的流向大体上为自西向东。因此本题选D。
2.B[解析]R河河谷处中间的岩层较两翼的老,所以R河河谷处的地质构造为背斜。一般而言,背斜容易发育成为山岭,但是背斜顶部由于受到张力,也有可能被侵蚀成为谷地。图中R河河谷处的地质构造就属于这种情况。
3.D[解析]据图可知,该热力环流流程应为:c—d—b—a—c,从而形成一个循环,所以B、C错误;气温与海拔相关,a处海拔高于c处,所以a处气温比c处低。因此本题选D。
4.B[解析]①的经度大致为0°,为西欧地区;②的经度大致为120°E,为亚洲地区;③大致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地区;④为美洲地区。因此本题选B。
5.A[解析]世界汽车产业中心不断向中国转移,看重的主要是中国广大的消费市场。因此本题选A。
6.B[解析]据图可知,丙地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为90°,可以推知丙地纬度为23°26 ’;乙地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约在88°,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约在46°,由此可知乙地位于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同样可知甲地在北回归线以北,丁地在南回归线以南。又丁地最
小正午太阳高度大于甲地,说明丁地比甲地离赤道更近,纬度比甲地更小。由此可知四地的纬度从小到大依次为乙<丙<丁<甲。纬度越小,线速度越大。因此本题选B。
7.D[解析]由上题的分析可知,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是甲、丙、乙、丁。
8.B[解析]河流由海拔高的地方流向海拔低的地区,分水线是两河之间等高线向低海拔区弯曲的所有点的连线,所以应当是KMOP线。因此本题选B。
9.D[解析]用来通行车辆的道路坡度不宜过大。图中路线只有KST线等高线较为稀疏,坡度较小。
10.B[解析]乙的人口变动情况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所以它应排在第一位;丁的人口变动情况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属于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应排在最后。因此本题选B。
11.D[解析]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本题选D。
12.A[解析]该国目前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应属于发达国家。尼日利亚、印度、巴西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本题选A。
13.C[解析]据图可知,“沿江产业带”与“南北轴”相交的“点”是武汉。
14.B[解析]我国进行的西气东输线路正好与“西北轴”重合。
15.B[解析]据图可知,该河流为黄河,黄河冬季有结冰期。
16.C[解析]首先排除北半球,北半球低纬度海域的温度应高于高温度海域的温度;因为等温线向高纬度方向弯曲,所以此图表示的应为冬季的南半球。因此本题选C。
17.A[解析]首先排除深海,深海的温度很低;因为此图表示的是南半球的冬季,所以岛屿温度应低于海上温度,为高压中心。因此本题选A。
18.A[解析]谷类作物对光热条件要求较高,而英国、丹麦由于纬度位置较高,光、热不足,谷类作物产量较低。因此本题选A。
19.A[解析]加快和采纳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粮棉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是应对入世挑战的有效手段。
20.D[解析]我国花卉、蔬菜中农药含量较高,出口时容易受到国外“绿色贸易”的影响。因此本题选D。
21.A[解析]根据图示可知,该地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在于湖泊面积减少,耕地面积扩大。湖泊减少,空气湿度就会相应降低,干旱、洪涝发生次数增多。辽宁西北部靠近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量围湖造田,扩大耕地,势必造成土地次生盐渍化问题加剧。因此本题选A。
22.C[解析]蔗基鱼塘适宜于南方低洼地,同时甘蔗是热带经济作物;水稻是好热喜湿作物,辽宁西北部不具备这样的生长条件;目前该地耕地面积较大,水分条件较差,所以应发展
节水灌溉农业,而不是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因此本题选C。
23.B[解析]据图可知,该地雨热同期,最低气温在O°C以上,夏季容易出现大暴雨,导致泥石流发生。
24.C[解析]该地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最低温在0°C以上,应当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同时该地的潜水水位随着降水量的增大而增大,说明此处极有可能是平原地形。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判定,本题答案为C。
25.B[解析]这道题检测的是有关晨昏线与经线圈关系的内容,特别是检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考生掌握晨昏线的位置及其变化,以及在变化过程中与经线圈的夹角关系。晨昏线(圈)只有在春分、秋分这两天经过南北极点,与经线圈相重合,其他时间二者相交,最大夹角为23°26’,对应的日期是夏至日和冬至日。
二、简答题
26.[参考答案]第一,能同时给学生视觉、听觉两方面的地理信息。
第二,能以活动的图像,逼真地、系统地呈现地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第三,能调节地理现象所包含的时间因素,将缓慢的变化与高速的过程清晰地表现出来。
第四,能将地理现象扩大或缩小。
第五,能将地理现象的本质,用明白易懂的形式呈现出来。
27.[参考答案](1)地理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使其朝着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任务。
(2)地理教师是地理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主导者,他们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方向、内容和方法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品德方面起着主导作用。
(3)地理教师是地理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过程,因此,地理教师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即在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中,处于矛盾的主导方面。
三、材料分析题
28.[参考答案](1)自然条件上,新疆种植番茄的优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的积累,提高番茄的出产质量。劣势:气候干旱,灌溉水源不足,冬季长,不利于番茄生长。
(2)喀仟成为经济特区的区位优势:喀什经济特区位于我国西部边疆,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有利于开展边境贸易;面积广大,土地资源丰富;矿产及旅游资源丰富。其主要限制性自然因素:与邻国有高山阻隔;气候干旱;大部分地区水源较为稀缺;沙漠面积大,生态脆弱。
29.[参考答案](1)教师采用情境导入法进行导入。在上课之初,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郑和下西洋的影片,创设情境。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
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这样的创设,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2)首先,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旧知识不断同化新知识的过程,每项新知识的接纳,都必须构架在作为固定点的原有知识上。如果新知识过难,学生会因缺乏基础知识来解释新问题而使思维中止。因此对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具有一定的坡度。其次,不同问题的思考价值是不一样的,新课学习时的提问要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多设计理解提问、运用提问、详价提问,而不能仅落在“是不是”‘高不高”“多高”诸如此类低层次的问题上。再次,教学实践表明,如果教师问得确切,学生便能明确题意肯定作答;反之,学生则答非所问。因此设计的问题要明确、新颖。最后,问题设计的客观依据是教学需要,教学中需要提问,提问不可少,并且要精心设计以保证其效益。切忌不用提问的地方,设置多余的问题。
四、教学设计题
30.[参考答案]
《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了解黄河的概况,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报道、地图、图片及资料的分析,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
3.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4.通过对黄河的治理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
5.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概况篇;(2)奉献篇;(3)忧患篇。
教学难点
黄河的忧患与治理。
教学方法
计算机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活动探讨法。
教具准备
黄河多媒体课件及有关报道材料。
谋时安排
1课时。
移动端访问:初级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及答案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