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德园师微信公众号
每日推送精彩考试报考
长按二维码识别
微信搜索“育德园师课堂”
育德园师客户端
报考,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图中甲图为某区域示意图,乙图为甲图中R河河谷及其附近地质剖面示意图(R河河谷的形成考虑地转偏向力)。回答1—2题。
1.R河流的流向大体上为( )。
A.自北向南
B.自南向北
C.自东向西
D.自西向东
2.R河河谷处的地质构造为( )。
A.向斜
B.背斜
C.谷地
D.山岭
3.下图中a、b、c、d四点间存在热力环流,根据四点气压数值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于a处气压低于c处,所以a处气温比c处高
B.由于c处气压高于a处,所以气流由c处流向a处
C.由于b处为高压,d处为低压,所以气流由b处流向d处
D.由于C处为高压,d处为低压,所以C处为晴朗天气,d处为阴雨天气
从19世纪后期至今,世界汽车产业中心经历了从欧洲到北美再到亚洲的变化过程。读图回答4—5题。
4.能反映世界汽车产业中心转移方向的是( )。
A.①一②一③
B.①一④一②
C.③一④一②
D.④一①一③
5.世界汽车产业中心不断向中国转移,主要是因为( )。
A.消费市场扩大
B.原料供应充足
C.劳动力廉价
D.技术水平较高
下图为6月22日与12月22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读图回答6-7题。
6.四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 )。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丁、甲、乙
D.丁、甲、乙、丙
7.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是( )。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乙
C.丁、乙、丙、甲
D.甲、丙、乙、丁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8—9题。
8.甲河与乙河的分水(脊)线是( )。
A.KLOP线
B.KMOP线
C.KMNQ线
D.KRQ线
9.拟在K点与T点之间选择起伏较平缓的路线,修建供拖拉机通行的道路,合理的路线是( )。
A.KRQPT线
B.KMNQPT线
C.KLOPT线
D.KST线
10.四个时段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乙、甲、丁、丙
D.甲、丙、乙、丁
11.丁时期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
A.原始型
B.传统型
C.过渡型
D.现代型
12.属于丁时期人口增长模式的国家可能是( )。
A.芬兰
B.尼日利亚
C.印度
D.巴西
点轴理论模型是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院士提出的经济发展理论,“点”指各级居民点和中心城市,“轴”指由交通、通讯干线和能源、水源通道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束”。读我国“T”字形点轴开发模式图,完成13—14题。
13.图中“沿江产业带”与“南北轴”相交的“点”是( )。
A.郑州
B.南京
C.武汉
D.九江
14.以下属于“西北轴”的“基础设施束”的是( )。
A.南水北调工程
B.西气东输工程
C.青藏铁路工程
D.西电东送工程
15.右图是我国某区域图,有关图中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我国航运最繁忙的河流
B.冬季河流有结冰期
C.是我国含沙量最少的河流
D.冬季是河流的多水期
假设某海域的等温线分布如下图所示,回答16—17题。
16.关于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此图表示冬季的北半球
B.此图表示夏季的北半球
C.此图表示冬季的南半球
D.此图表示夏季的南半球
17.a区域可能是( )。
A.岛屿高压中心
B.岛屿低压中心
C.深海盆地高压中心
D.深海盆地低压中心
19世纪中叶以后,北美洲小麦向欧洲倾销,英国、丹麦两国的农业,因谷类作物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而纷纷改耕作业为畜牧业。我国已加入WT0,预计粮棉生产会受到较大冲击,而花卉、园艺业则有较大的优势。回答18—20题。
18.导致英国、丹麦两国谷类作物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光、热不足,产量较低
B.劳动力不足,劳动成本较高
C.国土狭小,土地价格高
D.投资多,能耗大
19.面对人世的挑战,为防止类似北美小麦向英、丹倾销的现象在我国出现,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是( )。
A.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粮棉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
B.提高粮棉进口税,保护本国粮棉生产
C.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农产品深加工工业,提高效益
D.借鉴英、丹经验,着重发展畜牧业,以应对国外粮棉倾销
20.我国人世已多年,原先预计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竞争优势的花卉、蔬菜,其出口情况反而不如棉粮。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际市场对花卉、蔬菜的需求量下降
B.缺少完善的生产一销售渠道
C.我国花卉、蔬菜的生产成本较高
D.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
下图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完成21—22题。
21.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
A.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
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C.于旱、洪涝频率减小
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22.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
A.推广蔗基鱼塘
B.推广水稻种植
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下图是某地气温、降水、潜水水位(潜水面海拔)年内变化图。读图回答23—24题。
23.上图所示这类气候条件容易诱发的地理现象是( )。
A.寒潮
B.泥石流
C.凌汛
D.沙尘暴
24.下列城市所在地域,与上图所示气候类型相同、海拔相近的是( )。
A.天津
B.昆明
C.新奥尔良
D.加尔各答
25.关于晨昏线与经线圈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每天都重合
B.只有春分、秋分这两天重合
C.永远不能重合
D.只有夏至、冬至这两天重合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2分,共24分)
26.电影、电视作为声像教具用在地理教育中,都有哪些功能和作用?
27.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起着哪些重要作用?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8.根据相关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2009年新疆番茄酱总产达到101.83万吨,成为继美国、意大利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番茄酱产区。新疆番茄酱产品销往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50万吨以上,出口贸易量居世界之首。
材料二:继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之后,2010年5月,中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下面为我国六大经济特区面积比较表。
(1)请你简要分析新疆种植番茄的自然条件的优势与劣势。(10分)
(2)与其他五大经济特区比较,请你谈谈喀什成为经济特区的区位优势及主要限制性自然因素。(10分)
29.阅读下面关于《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的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教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跟随我国著名的航海家郑和扬帆起航,一起下西洋(多媒体播放影片)。同学们,为什么郑和下西洋常常选择在冬季的时候出发,而到了夏季的时候回来呢?
学生:受洋流的影响。(从学生熟知的事例入手,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教师:是的,这主要是洋流的功劳。那什么是洋流,洋流是怎么形成的呢?下面老师来做一个小洋流的实验,同学们注意观察:①用气筒吹脸盆中的水,水动;②加泡沫塑料颗粒,来回吹;③用气筒向一个方向吹;④周围不吹气的地方,水也流动起来。
学生观察实验。
教师:有哪位同学能来描述刚才老师做的实验?
学生:在风的作用下,水沿着一定方向流动,其他地方的水流过来补充。
教师:同学们,如果这种现象发生在海洋上,那么我们就把这种大规模的海水流动称为洋流。哪位同学能完整地概括洋流的概念?
学生: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流动,叫洋流。(通过实验模拟,让学生观察感知、认识过程,理解成因,从而推导迁移,解决问题)
教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知道海水流动的动力是什么?
学生:风。
教师:老师有个疑问,不同纬度的海水温度一样吗?不一样。因此我们把从温度高的海水流向温度低的海水称为暖流,反之是寒流。那你们能从纬度的角度来定义这两种洋流吗?
学生: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要高,叫作暖流。从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要低,叫寒流。
(1)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什么方法导入新课,并进行简要评述。(10分)
(2)教师在教学中频频使用提问的方法展开教学,你认为教师设计问题时需要注意哪些要点。(10分)
四、教学设计题(36分)
30.请为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黄河的治理》编写一篇教学设计。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据图可知,R河流的流向大体上为自西向东。因此本题选D。
2.B[解析]R河河谷处中间的岩层较两翼的老,所以R河河谷处的地质构造为背斜。一般而言,背斜容易发育成为山岭,但是背斜顶部由于受到张力,也有可能被侵蚀成为谷地。图中R河河谷处的地质构造就属于这种情况。
3.D[解析]据图可知,该热力环流流程应为:c—d—b—a—c,从而形成一个循环,所以B、C错误;气温与海拔相关,a处海拔高于c处,所以a处气温比c处低。因此本题选D。
4.B[解析]①的经度大致为0°,为西欧地区;②的经度大致为120°E,为亚洲地区;③大致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地区;④为美洲地区。因此本题选B。
5.A[解析]世界汽车产业中心不断向中国转移,看重的主要是中国广大的消费市场。因此本题选A。
6.B[解析]据图可知,丙地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为90°,可以推知丙地纬度为23°26 ’;乙地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约在88°,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约在46°,由此可知乙地位于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同样可知甲地在北回归线以北,丁地在南回归线以南。又丁地最
小正午太阳高度大于甲地,说明丁地比甲地离赤道更近,纬度比甲地更小。由此可知四地的纬度从小到大依次为乙<丙<丁<甲。纬度越小,线速度越大。因此本题选B。
7.D[解析]由上题的分析可知,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是甲、丙、乙、丁。
8.B[解析]河流由海拔高的地方流向海拔低的地区,分水线是两河之间等高线向低海拔区弯曲的所有点的连线,所以应当是KMOP线。因此本题选B。
9.D[解析]用来通行车辆的道路坡度不宜过大。图中路线只有KST线等高线较为稀疏,坡度较小。
10.B[解析]乙的人口变动情况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所以它应排在第一位;丁的人口变动情况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属于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应排在最后。因此本题选B。
11.D[解析]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本题选D。
12.A[解析]该国目前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应属于发达国家。尼日利亚、印度、巴西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本题选A。
13.C[解析]据图可知,“沿江产业带”与“南北轴”相交的“点”是武汉。
14.B[解析]我国进行的西气东输线路正好与“西北轴”重合。
15.B[解析]据图可知,该河流为黄河,黄河冬季有结冰期。
16.C[解析]首先排除北半球,北半球低纬度海域的温度应高于高温度海域的温度;因为等温线向高纬度方向弯曲,所以此图表示的应为冬季的南半球。因此本题选C。
17.A[解析]首先排除深海,深海的温度很低;因为此图表示的是南半球的冬季,所以岛屿温度应低于海上温度,为高压中心。因此本题选A。
18.A[解析]谷类作物对光热条件要求较高,而英国、丹麦由于纬度位置较高,光、热不足,谷类作物产量较低。因此本题选A。
19.A[解析]加快和采纳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粮棉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是应对入世挑战的有效手段。
20.D[解析]我国花卉、蔬菜中农药含量较高,出口时容易受到国外“绿色贸易”的影响。因此本题选D。
21.A[解析]根据图示可知,该地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在于湖泊面积减少,耕地面积扩大。湖泊减少,空气湿度就会相应降低,干旱、洪涝发生次数增多。辽宁西北部靠近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量围湖造田,扩大耕地,势必造成土地次生盐渍化问题加剧。因此本题选A。
22.C[解析]蔗基鱼塘适宜于南方低洼地,同时甘蔗是热带经济作物;水稻是好热喜湿作物,辽宁西北部不具备这样的生长条件;目前该地耕地面积较大,水分条件较差,所以应发展
节水灌溉农业,而不是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因此本题选C。
23.B[解析]据图可知,该地雨热同期,最低气温在O°C以上,夏季容易出现大暴雨,导致泥石流发生。
24.C[解析]该地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最低温在0°C以上,应当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同时该地的潜水水位随着降水量的增大而增大,说明此处极有可能是平原地形。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判定,本题答案为C。
25.B[解析]这道题检测的是有关晨昏线与经线圈关系的内容,特别是检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考生掌握晨昏线的位置及其变化,以及在变化过程中与经线圈的夹角关系。晨昏线(圈)只有在春分、秋分这两天经过南北极点,与经线圈相重合,其他时间二者相交,最大夹角为23°26’,对应的日期是夏至日和冬至日。
二、简答题
26.[参考答案]第一,能同时给学生视觉、听觉两方面的地理信息。
第二,能以活动的图像,逼真地、系统地呈现地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第三,能调节地理现象所包含的时间因素,将缓慢的变化与高速的过程清晰地表现出来。
第四,能将地理现象扩大或缩小。
第五,能将地理现象的本质,用明白易懂的形式呈现出来。
27.[参考答案](1)地理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使其朝着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任务。
(2)地理教师是地理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主导者,他们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方向、内容和方法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品德方面起着主导作用。
(3)地理教师是地理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过程,因此,地理教师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即在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中,处于矛盾的主导方面。
三、材料分析题
28.[参考答案](1)自然条件上,新疆种植番茄的优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的积累,提高番茄的出产质量。劣势:气候干旱,灌溉水源不足,冬季长,不利于番茄生长。
(2)喀仟成为经济特区的区位优势:喀什经济特区位于我国西部边疆,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有利于开展边境贸易;面积广大,土地资源丰富;矿产及旅游资源丰富。其主要限制性自然因素:与邻国有高山阻隔;气候干旱;大部分地区水源较为稀缺;沙漠面积大,生态脆弱。
29.[参考答案](1)教师采用情境导入法进行导入。在上课之初,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郑和下西洋的影片,创设情境。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
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这样的创设,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2)首先,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旧知识不断同化新知识的过程,每项新知识的接纳,都必须构架在作为固定点的原有知识上。如果新知识过难,学生会因缺乏基础知识来解释新问题而使思维中止。因此对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具有一定的坡度。其次,不同问题的思考价值是不一样的,新课学习时的提问要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多设计理解提问、运用提问、详价提问,而不能仅落在“是不是”‘高不高”“多高”诸如此类低层次的问题上。再次,教学实践表明,如果教师问得确切,学生便能明确题意肯定作答;反之,学生则答非所问。因此设计的问题要明确、新颖。最后,问题设计的客观依据是教学需要,教学中需要提问,提问不可少,并且要精心设计以保证其效益。切忌不用提问的地方,设置多余的问题。
四、教学设计题
30.[参考答案]
《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了解黄河的概况,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报道、地图、图片及资料的分析,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
3.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4.通过对黄河的治理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
5.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概况篇;(2)奉献篇;(3)忧患篇。
教学难点
黄河的忧患与治理。
教学方法
计算机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活动探讨法。
教具准备
黄河多媒体课件及有关报道材料。
谋时安排
1课时。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及理论依据 |
引入新课 | 多媒体播放视频《黄河》 | 根据画面判断这是我国哪一条河流 | 视频动画引入既能让学生对黄河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黄河,先来了解黄河的概况。①黄河的发源地和注入地? | 学生据图说明黄河的发源地及去向 | 加深学生对黄河概况的认识,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方法概况篇 | |
②黄河流经的省区? | 学生据图说出黄河流经的省区 | ||
③黄河的主要支流及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 学生据图说出黄河主要支流及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 ||
④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 学生据图说出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 ||
⑤黄河流经的干湿地区? | 学生据图说出黄河流经的干湿地区 | ||
贡献篇 | (过渡)①假设你是水利专家,打算如何利用黄河造福两岸的人民? | 引导学生根据地形图和干湿地区图说明黄河的贡献:①水能资源丰富;②灌溉作用 | 通过让学生根据资料,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
②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请同学们说说黄河还有几大贡献? | 学生根据资料说明黄河的贡献:③旅游资源;④中华文明发祥地 | ||
忧患篇 | (过渡)千百年来黄河就像慈祥的母亲哺育着两岸的人民.我们称它母亲河.可有人说它是害河,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组资料。①黄河为什么“一石水,六斗泥”? | 学生根据图片和视频分析黄河为什么多沙 | 通过对黄河的忧患的分析探讨,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从地理图表、资料提炼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
②黄河在下游河段出现什么现象?你看到了黄河之害吗? | 根据视频找出下游地上河的成因,说出黄河之害 | ||
③接着我们来看三则报道(凌汛、断流和污染):报道(凌汛),讲黄河为什么为害?发生在什么河段? | 学生根据报道、图表资料学会分析凌汛发生的因及河段 | ||
报道(断流),黄河出现了什么现象? | 学生根据图片、报道找出断流发生的主要原因 | ||
报道(污染),黄河出现了什么现象? | 根据报道发现黄河有污染现象 | ||
④黄河上游分布着大面积草场,过去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而今这里有何变化? | 学生根据图片总结上游草地的变化并分析主要原因 | ||
课堂小结 | 同学们,这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 学生总结 | 强化学习 |
课堂练习 | 利用多媒体展示课堂练习 | 学生完成练习 | 检查学习效果 |
COPYRIGHT © 2006-2025 教师资格证考试版权
所有:育德园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