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及答案一
编辑: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5-06-23
412
13.阅读《探索月球奥秘》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上课前播放苏轼作词的歌曲《但愿人长久》)大家知道刚才所放歌曲的词作者是谁吗?
生:苏轼。
师:对,是宋代的大文豪苏轼。
师:苏轼在开篇就提出了一个疑问:明月几时有?这是人类千百年来共同的疑问:月球到底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大家都来说一说你探索的结果吧!(学生回答)
师:大家的答案很多,下面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掌握的证据。
生:我找到了分裂说。这种学说认为月球是从地球的赤道附近分裂出去的,太平洋是伤
疤,月球肯定比地球小,是地球的孩子。
生:碰撞说。即一个小天体和原始的地球碰撞,致使地球飞出物与那个小天体结合形成了
月球。
师:这些说法都有各自的道理,也都有它的可能性。目前,国际上普遍公认地球的年龄是46亿岁,月球的年龄是45亿岁。但是每隔一段时间就有科学家发布他们新的研究结果。这就说明人类目前还不能精确测出各星球的年龄。所以,宇宙的奥秘无穷,月亮的身世至今不明,这些都等待着我们去探索。看东坡居士多了不起啊,他的诗词让人类共享千古,他的疑问我们还得继续探讨下去。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名句“月有阴睛圆缺”。请问:月亮为什么会有阴晴圆缺呢?
生:因为月亮本身不发光,它要靠太阳光反射。
生:月球模样的变化,是因为月球绕地球转动,太阳照它的光和我们看月亮的视线有一个夹角,这个夹角总是改变。
师:那我们每天看到的不同的月亮,叫什么呢?
生:月相。
生:月食。
师:月食?每天看到的就是月亮的相貌啊,不是它被吃掉了的样子。应该叫什么?’
生:月相。
师:这回对了。
师:每天月相不同很正常,但有时明明是皓月当空,满月如镜,也出现了残月现象,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发生了月食。
师:是月食。请大家看一看月食全程动画示意图。在自然界中这个过程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但借助动画几十秒钟我们就看完了。古人不明白月食的原理,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是吧?
生:我收集到了哥伦布借月食降敌的故事。哥伦布航海到了非洲,与当地的土著人发生冲突,被关进地牢。哥伦布知道当天晚上要发生月食,就对他们喊,再不把我们放出去,就不给你们月光。不一会儿真发生了月食,土著人害怕了,就把他们给放了,还把他们敬为神灵。
师:看来懂科学知识在关键时刻能救命啊!那谁能给大家讲一讲月食的原理呢?
生:就是月亮躲到了地球的影子里。
生:是地球挡住了太阳光,月亮就得不到光照了。
师:月亮如此神秘,大诗人都想乘风而去,你知道都有谁实现了去月球的梦想了吗?先说古代的。
生:嫦娥。
师:嫦娥奔月,谁来给大家讲一讲这则神话?
生:后羿射日之后和他的妻子就成了凡人,西王母给了他们一种不死药,吃了就能成仙,嫦娥一个人偷吃了,飞到月亮里,孤零零的一个人很寂寞。
生:不对,是有坏人要抢,嫦娥被迫吃下不死药。
师:苏轼曾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谁能说一说“婵娟”是什么意思?
生:月亮。
师:它的本意是什么呢?这是一个人的名字,我们刚刚说完她的故事。
生:嫦娥?
师:是的,婵娟就是嫦娥的别称。在这里,用它来代替明月是什么修辞手法?
生:借代。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别号、雅称是借代的?(学生回答)
师:大家都收集到了多少月亮的美称和雅号?
生:我找到了40多个。
师:你能给大家一口气说出来吗?(学生说了十几个)你说得好极了,有一些老师都不知道。对上述教学实录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教学环节设计巧妙,利用苏轼词中的名句带出月球奥秘,兼有艺术性和科学性
B.在教学中,能够采取情感教学方式,尊重、鼓励学生探索,指导学生总结,给学生充分展示思维和才能的机会
C.教学环节中关于月食月相的讲解和语文无关,影响了整个课堂的完整性
D.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突出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4.阅读《珍珠鸟》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同学们,你家养鸟吗?
生:养。
师:养的什么鸟呀?
生:鹦鹉。
生:黄鹂鸟。
师:[A]你能简要说说,你家是怎么养鸟的吗?
生:清晨,我爷爷会提着鸟笼去公园遛鸟,中午,会喂鸟儿专门的饲料。
师:是呀,养鸟是一种乐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鸟的文章。
(学生齐读课题:珍珠鸟)
师: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我们来交流读书的情况,课文共有7节,请7位同学来读.其他同学当好小老师听听他们是否读正确、读通顺了。
师:[B]下面请同学观察插图,看看作者与珍珠鸟的关系怎样?
生:他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呢?
生:我从珍珠鸟站在作者的肩上,而作者脸带微笑地看着珍珠鸟这幅图看出,他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师: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节写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课文的第4、5、6节。
师:请三位同学把4、5、6三节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每节写的珍珠鸟与作者的关系是不是一样。
生:不一样。
师:有什么不一样?
生:先是珍珠鸟和作者交朋友,后来讲他们成了好朋友。
师:好,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他们是怎样交上朋友的。
(出示:起先……小桌上)
师:请学生默读这一段,找出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
生:起先、随后、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渐渐地。
师:请同学读这段话.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刚开始,珍珠鸟与“我”,的关系并不密切,后来它看到“我”不去伤害它,就不怕“我”了。
师:哪位同学能通过朗读,把珍珠鸟与作者不断接近的关系读出来。
(出示: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反而友好到啄两下我的手指)
师:[C]请同学们再默看这一段课文,跟刚才一样,先找出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
生:先是、然后、再、后来。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一段课文,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珍珠鸟与“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师:谁能把珍珠鸟与作者越来越密切的关系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这一段中珍珠鸟与作者之间的关系的发展过程写得非常细腻,非常生动。下面老师跟
同学们一起来读这一段。
(教师引读:起先……随后……)
师:请同学们看着板书,试着把这一段记下来。
师:[D]文章5、6节写珍珠鸟与作者成了好朋友,也写得非常传神,下面请同学读读这两
节,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呢?‘
生:我觉得第5小节第一句写出了珍珠鸟和作者的关系很密切。
师:为什么父母要“再三呼唤”,它才回去?
生:说明珍珠鸟和我的关系非常好,甚至和父母的感情一样了。
师: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这种意思来吗?(学生朗读)
生:我觉得“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这一句写出了作者和珍珠鸟的关系很
密切。
师:你能把你体会到的意思通过朗读表达出采吗?(学生朗读)
下面对画线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语文来源于生活,用学生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能把学生和教材的距离拉近,引起学生和作者的共鸣
B.插图中也渗透着人文精神素材,教师要努力发现并运用文中的人文素养
C.通过这个提问,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了珍珠鸟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和作者建立关系的,充分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领悟、读中欣赏,善于积累”的学习过程
D.这一教学环节前,教师已经让学生单独读,以及和学生一起读了课文,此处又进入自由诵读环节,浪费了教师讲解的时间
15.阅读下面“口语交际”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同学们!当今世界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科技进步一日千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电脑已进入千家万户,它广泛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对于上网的利弊,你是怎样看待的?相信同学
们一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下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我认为学生上网就是一个字:“好!”
生:我觉得学生上网坏处多。
生:学生上网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生:我觉得学生上网利大于弊。
生:我认为学生上网弊大于利。
师:我们开一个小型辩论会,大家觉得可以吗?
生:好!
师:我们把全班同学分成A、B两组,A组为正方(赞成上网),B组为反方(反对上网)。我
请正方代表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作补充。
生:我赞成同学们上网。上网可以从网上获得大量的信息,可以查到所需资科,可以练习
打字,可以学到很多课外知识。
生:可以看到最新的消息,了解世界上其他地方发生了什么事。
生:可以交好多朋友,跟他们聊天,得到许多乐趣。
生:可以做游戏、画画、看卡通片、偶像剧、电影……
生:还可以购物、找工作。
生:当你烦恼的时候,有人讲故事、讲笑话给你听,逗你开心。
师:看到A组同学争先恐后地发言,B组同学有点坐不住了。现在我们请B组同学也发表自已的看法。
生:我认为学生上网不合适。因为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同学们很容易受有害信息的影响。有的同学会沉迷于网上对人体健康有害的信息。
生:上网容易上瘾,影响学习。
生:同学们年纪小,单纯幼稚,很容易上当受骗。
生:上网浪费时间太多,还浪费钱。
生:电脑的荧光屏有辐射,对身体有害,对视力有害。
生:上网会带坏人。
师:同学们都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到底谁是谁非,现在下定论还为时过早。下面进行自由辩论。先请A组同学开始。
师:同学们的辩论非常精彩,语言犀利,针锋相对,探讨问题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反双方的观点都有道理。事物都是有双面性的,因而学生上网有利也有弊。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对于一些人来说,是利大于弊;而对于另外一些人,也许是弊大于利。目前学生上网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我们不能因为个别的同学上网出了问题而全盘否定这一科技成果。我们应在老师、家长的关怀和
指导下有计划地安排好土网的时间,合理作息,自觉抵制不健康的信息的诱惑,保持自己纯洁健康的心灵不受玷污。我们要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永远保持高洁的形象,做一个新时代名副其实的真“君子”。
关于以上教学实录,以下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学生在这堂课中处于主导地位
B.这堂课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讲解式教学”中走出来,实现学生从“接受式学习”到“探究式学习”的转变
C.学生围绕主题,辩论语言犀利,针锋相对,有深度有广度
D.本教学片段的突出特点是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l6题20分.第17题20分。第18题25分。共65分)
阅读材料。完成第l6—18题。
海燕
高尔基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一~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
的,——是的,遮不住的!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课文导语
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在高尔基充满激情的描绘中,海燕的勇敢形象更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单元导语
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这一组组壮阔而美丽的形象,在多情的作家的笔下,化成了一行行充满激情的文字,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本单元所选的散文诗,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让我们透过文字,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吧。
学习本单元,要加强朗读,注意课文中的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
课后练习
(1)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课文中赞美海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2)除了海燕,课文还描写了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前的表现,请你想象一下,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会有什么想法,它对海鸥、海鸭、企鹅会说些什么,试以“海燕的宣言”为题写一段话,充分表现出海燕的心理活动。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师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16请回答课后练习第(2)题。(20分)
17.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20分)
18.请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认识海燕的形象。(25分)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l9题20分,第20题5分。第21题15分,共40分)
下面是某教师的教学实录(节选)。阅读并完成第19题。
师:同学们有没有较长时间,比如三五天,十天八天的离开过家、离开过父母?
生1:有。
师:什么时候?
生l:去年暑假去青岛我姑姑家住过十几天。
师:你想家了吗?
生1:刚开始没想家,原打算多住些日子,后来想家,想爸爸妈妈了,就回来了。
师:想家时是什么感受?
生1:心里空荡荡的,掉了魂似的,特难受。
生2:我想家时老担心家里会出什么事,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坐立不安”。
生3:我想家时什么都没心思去干,挺烦的。
师:是呀,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也有想家的时候。10年前,老师异地求学,每当夜深人静,便是我想家的时候,想念家中年迈的双亲,想念房前屋后的小树”…•家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了我
心头的牵挂,我也因此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当心中那种想家念家的痛楚无以言表时,我就对着窗外的夜空默诵一首我喜欢的短诗——《想家的心情》。同学们有兴趣听吗?
生:有。
师:老师就给大家朗诵这首诗。(课件展示诗歌,教师配乐朗诵)
想家的心情
王慧敏
异乡的天空/我是断线的风筝/异乡的水面/我是无根的浮萍/畀乡的夜晚/月亮很瘦/如何也装不下/想家的心情/异乡的人群中/家是一团火/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师:想家的心情,谁也说不清,但想家的时候,我们可以拿起电话问候一声平安,可以坐上汽车常回家看看。可是啊——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在外的游子呢?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之隔而长期不得一见的亲人呢?他们才真正称得上愁,称得上痛啊!台湾,这个太陆的游子,因为我们共知的原因一直在海中孤零零的飘荡,台湾人民有家难归,亲情难叙。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台湾诗人余光中、席慕蓉的同题异作——《乡愁》,听一听两位台湾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唤!
(教师板书课题)
师:学习这两首诗,我们要品味诗歌的感情,分析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结构上的妙处。先听老师采朗诵课文,听完后,说说这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谈谈你的感受,老师更喜欢能提出疑问的同学,哪怕是一个不理解的字和词。感受和疑问没有标准答案,我们看哪位同学谈的感受多,提的疑问多。
(教师配乐朗诵,课件展示诗歌)
师:准备好的同学可以站起来发表你的意见。
生1:我喜欢余光中的《乡愁》,我觉得诗人的思乡情表达得很真切。
生2:我喜欢席慕蓉的《乡愁》,相比之下,我认为这首诗的意境更美。
生3:这两首诗我都喜欢。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故乡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师:老师认为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哪位同学帮助解答?
生4:我认为月圆之时也是人们团圆的时候,笛声也总在这个时候响起。
生3:月亮弯的时候不行吗?
生4:不管圆月还是弯月,诗人是借月抒情。
师:对,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抒情物,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诗人无不是望月有感,借月亮抒发自己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生5:我的疑问在第一首诗中,我不明白乡愁和“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6:“没有年轮的树”并不存在。
师:疑问先提到这里,大家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有的问题已经解决了,有些问题需要边分析课文边解决。
师:余光中的《乡愁》抒发的是什么情感?(课件展示诗歌)
生: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忧愁。
师:这种情感看得见么?
生:看不见。
师: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表达得具体,就要借助于意象,意象也就是诗中的形象。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中借助了哪些形象的事物?
生:这首诗中借助的形象事物有“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教师板书)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疑问,乡愁和这些形象之间有什么联系?我们先从第一个形象——“邮票”并始,为什么把乡愁比作“邮票”?欢迎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儿子在外想家了,就给母亲写信,然后通过邮票邮寄给母亲。
师:装进信封的仅仅是那几页信纸么?
生:还有对家、对母亲的思念。
师:是呀,在外求学的儿子把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装进信封,一枚小小的邮票把母子连在一起。俗话说:“儿女情长,父母恩深,爱重如山,血浓于水。”不管相隔万水千山,母子间总有一条剪不断的线,那就是亲情。
朗读时,要把这份亲情,把儿子对母亲的思念读出来。请你读一下第一小节。
(学生l读)
师:你觉得自己的朗读能包含这份感情吗?
生1:还可以吧!
师:(问另一个学生)你认为呢?
生2:我认为还缺了点什么。
师:请你试着把缺了的东西读出来,好吗?
(学生2读)
师:读得很有感情。你跟大家说说,你读这节诗时的感受。
生:我读这节诗时好像就看到妈妈为我忙碌、送我出门的身影。想刘妈妈对我的惦念和牵挂,心里热热的。
师:是的,要读出这份亲情,这份惦念,就要从心里发音,而不堤用嘴去读。老师读这节诗时,仿佛就看到自己的母亲站在很远很远的那头,在初冬的风里翘首企盼,盼着鸿雁传书,盼着远方的孩子归来。听老师朗读这节诗。
(教师读,指名学生读)
师:哪位同学比较喜欢“船票”这个意象?你对“船票”怎么理解?
生:诗人结婚后,可能夫妻分居两地吧?
生:诗人回家可能经常乘船,连接诗人和新娘的就是船票了。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据我所知啊,诗人余光中是先成家,后立业。成亲以后便外出求学谋职。回家探亲总要乘船,诗人便将爱情的愁绪寄托到船票上。这时候的乡愁除了对母亲的思念,还有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这窄窄的船票上便又多了一份沉甸甸的爱情。让我们边读边领会这份情感。
(学生齐读)
师:第三节中的“坟墓”与前两节相比在气氛上有什么不同?
生1:多了些悲凉。
生2:前两节是生者对生者的思念,这一节是生者与死者的诀别。
师:的确是这样。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面对亲人的离去,这种生离死别更让人心痛,可谓撕心裂肺般的疼啊!“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乡愁之强烈,怎不震撼人心?
师:想想看,还有哪些具体的物象,哪位同学能再为乡愁打个比方?
(学生思考后发言)
生:乡愁是故乡的小路,弯弯曲曲望不到尽头。
生:乡愁是母亲头上的乱发,总也理不出头绪。
生:乡愁是雨中的泡桐——
师:你的句子启发了老师,我再给你接上一句,借用李清照的词“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生:乡愁是窗前的风铃,叮叮当当,令人心伤。
生:乡愁是雨中的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生:乡愁是一枚青橄榄。涩涩的,却有挥之不去的滋味。
生:乡愁是秋天的落叶.飘飘悠悠,飘到何时愁方休。
问题:
19.请根据以教学实录,对该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至少从两方面)。(20分)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20、21题。
温暖
①南方的冬天,印象中都是较温暖的,可是今年,气温却一下降到了大约零下3到7度。零下7度对早已习惯于天寒地冻的北方人来说,算不了什么,对于我们这些天天沐浴在阳光中的南方
人.可是个巨大的考验。
②星期五放学后,我照例等着值日生干完活锁门。大家都穿得跟棉花球似的,可是冷气还是
“忽忽”地从脖子缝往里钻。洒水的同学缩着脖子,哆哆嗦嗦地摇着水壶,手冻得发紫。
③我把两手插入口袋,脖子竖了起来,希望能挡一些寒气,不过无极于事,只给我一点儿心理上的安慰罢了。我皱着眉头,一个劲地咒骂着该死的天气,想起了家,也许妈妈早已准备一切了。我恨艮不得立刻就飞回家。
④好不容易锁了门,我的双腿像安了螺旋浆似的往家赶,不管冷风吹在脸上刀割似的痛。
⑤我眯着眼睛,三步并做两步奔回了家。“叮咚,您好,请开门…”我按响了门铃,急切地等着门开。
⑥“嘎吱”门开了,妈妈笑眯眯地把我的书包接了过去,我转身关了门。家里开着暖气,一股暖流迎面扑来.椅子前放着一双刚用取暖器暖过的“窝窝鞋”,取暖器柔和的黄光映照着“窝窝鞋”,“窝窝鞋”上的大猩猩似乎也在欢迎我回家。妈妈在厨房里烧菜,不时传来“哧啦哧啦”的炒菜声。客厅墙上的壁毯上的女神,依旧托着生命的宝瓶。一切都是那么平常,可在这严冬的夜晚,让我感到无比的温馨。
⑦我走进自己的房间,妈妈紧跟着也跑了进来,帮我把空调打开了。她走到门口,转过身来,不放心地叮咛了一句:“这个天气容易感冒,要多喝点热水。”完后,她又皱皱眉头:“算了,还是我帮你倒吧!”不多一会儿,她笑盈盈地捧着杯热气腾腾的白开水过来了,放在我桌上:“喝吧!”“等一下。”“不行,现在就喝!”妈妈佯做生气,瞪着我。
⑧我捧着热气腾腾的水杯想,有人说家是人给自己造的一个牢笼。我不同意,我认为家是你
遇到困难危险时的避风港。他能在你绝望的时候,给你信心和力量,能在你失意的时候,送来温暖与温馨。也许个人的感觉不同吧,但是我在家的感觉是温暖的。
问题:
20.请从第③④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①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5分)
21.请点评这篇学生习作。(15分)
移动端访问:初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及答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