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及答案一

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5-06-2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关雎》和《蒹葭》是《诗经》中关于爱情的两首诗歌,教学时教师推荐了另外几首《诗经》中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建议学生比较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推荐的是(  )。

  A.《诗经•卫风•木瓜》

  B.《诗经•卫风•子衿》

  C.《诗经•卫风•风雨》

  D.《诗经•卫风•硕鼠》

  2.导读《水浒传》后,教师让学生选择书中的一个情节,分组进行表演,下列不属于《水浒传》中情节的是(  )。

  A.林冲风雪山神庙

  B.孔明挥泪斩马谡

  C.吴用智取生辰纲

  D.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3.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按一定的语言习惯,临时改变词的词性和基本功能的语言现象。初中课文中出现了很多词类活用现象,在进行专题复习时,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例子,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不属于这类用法的是(  )。

  A.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B.一狼洞其中。(《狼》)

  C.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上课时,教师为了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背诵程度,经常会出一些关于名言出处的问答题,“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出自哪部古代经典名作?(  )

  A.《孟子》

  B.《论语》

  C.《墨子》

  D.《庄子》

  5.初中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的现象,为此教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大家归纳总结“穷”的意义,下列作业中有错误的是(  )。

  A.四时之景不同,而其乐无穷也(到尽头)

  B.复前行,欲穷其林(困厄、处境艰难)

  C.振困穷,补不足(生活困难)

  D.不忍穷竟其事(穷究,追究到底)

  6.学习完论语》之后,教师提出“结合你身边一些人的实际情况,说明你是否同意‘三人行,必有我师’这种说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看法,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对这一教学环节,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在阅读教学中加入表达环节,激发学生思考

  B.这个问题的设置体现了将古代经典和现代生活相结合的理念

  C.开放型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兴趣,营造课堂的民主氛围

  D.兼顾了不同学生的实际,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

  7.教学《木兰诗》时,教师提到“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出现了互文现象,为加深同学们对这一文言现象的认识,举出几个例子,以下哪一项不适合作为互文的例子?(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8.教师在近一段时间的作文批改中,发现有不少同学爱使用成语,可是常常出现成语使用不当的现象。于是安排了一节语文活动课——“啄木鸟啄错题”,以下句子中,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必须用自己的双手从事建设,争取美好的理想早日实现,绝不能守株待兔,妄想坐享其成

  B.就在这千钧一发、迫不及待之际,一条人影直扑入火海

  C.多愁多虑多烦多恼,都是庸人自扰

  D.他很有才华,但恃才傲物,同事们都不喜欢他

  9.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时,教师准备用播放歌曲作为新课的导人方式,以下哪一首歌曲不合适?(  )

  A.《烛光里的妈妈》

  B.《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C.《感恩的心》

  D.《鲁冰花》

  10.在教学《安塞腰鼓》时,课堂一开始,便是一阵激越的鼓声,伴着鼓声,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了安塞腰鼓的背景知识,然后在激越豪迈的阵阵鼓声中,老师带着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对这一教学设计,下列评价正确的是(  )。

  A.体现了语文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创设教学情境方面有其独特的效应

  B.该教师的课堂导入方式为情境创设

  C.通过在课堂中加入鼓声,能更好地激发师生情感,形成强烈的情感氛围

  D.通过朗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顺理成章、水封渠成了,教师不需要再过多讲解

  11.阅读下面综合性学习《我是谁》的教学设计,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活动流程:

  下面对画线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教学目标清晰明确,能够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来进行设置

  B.通过影视作品的导人,别具一格,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C.通过评分规则,能够给予学生方向性的指导,使整个综合性活动规范、有序

  D.综合性学习重在参与,不存在最佳之说,所以最后打分环节比较多余

  12.阅读《社戏》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生;应该是③①②④。

  师:(板书四阶段)联系前面的“序幕”,看戏归来后第二天的事可以叫作——

  生:尾声。

  师:(板书)很好!下面我们接着思考:“我”盼着去看戏,是很顺利地就看到了吗?“我”在去看戏的途中心情是怎样的?请大家继续看屏幕,选出和看戏各个阶段相砖应的选项:(屏幕

  显示:①昏昏欲睡②去心似箭③一波三折④顺手牵豆)

  下面对画线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通过学习过的课文导入新课,既可以考查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又能够自然地引入新课

  B.学习的内容学生都已经知道了,这个提问没有什么意义

  C.提问设置非常新颖,引导学生说出“看”社戏,通过“看”串起课文情节线索

  D.教师没有直接划分课文层次,而是给出提示,让学生自己去排列,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体现了课堂的自主性学习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3.阅读《探索月球奥秘》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上课前播放苏轼作词的歌曲《但愿人长久》)大家知道刚才所放歌曲的词作者是谁吗?

  生:苏轼。

  师:对,是宋代的大文豪苏轼。

  师:苏轼在开篇就提出了一个疑问:明月几时有?这是人类千百年来共同的疑问:月球到底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大家都来说一说你探索的结果吧!(学生回答)

  师:大家的答案很多,下面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掌握的证据。

  生:我找到了分裂说。这种学说认为月球是从地球的赤道附近分裂出去的,太平洋是伤

  疤,月球肯定比地球小,是地球的孩子。

  生:碰撞说。即一个小天体和原始的地球碰撞,致使地球飞出物与那个小天体结合形成了

  月球。

  师:这些说法都有各自的道理,也都有它的可能性。目前,国际上普遍公认地球的年龄是46亿岁,月球的年龄是45亿岁。但是每隔一段时间就有科学家发布他们新的研究结果。这就说明人类目前还不能精确测出各星球的年龄。所以,宇宙的奥秘无穷,月亮的身世至今不明,这些都等待着我们去探索。看东坡居士多了不起啊,他的诗词让人类共享千古,他的疑问我们还得继续探讨下去。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名句“月有阴睛圆缺”。请问:月亮为什么会有阴晴圆缺呢?

  生:因为月亮本身不发光,它要靠太阳光反射。

  生:月球模样的变化,是因为月球绕地球转动,太阳照它的光和我们看月亮的视线有一个夹角,这个夹角总是改变。

  师:那我们每天看到的不同的月亮,叫什么呢?

  生:月相。

  生:月食。

  师:月食?每天看到的就是月亮的相貌啊,不是它被吃掉了的样子。应该叫什么?’

  生:月相。

  师:这回对了。

  师:每天月相不同很正常,但有时明明是皓月当空,满月如镜,也出现了残月现象,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发生了月食。

  师:是月食。请大家看一看月食全程动画示意图。在自然界中这个过程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但借助动画几十秒钟我们就看完了。古人不明白月食的原理,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是吧?

  生:我收集到了哥伦布借月食降敌的故事。哥伦布航海到了非洲,与当地的土著人发生冲突,被关进地牢。哥伦布知道当天晚上要发生月食,就对他们喊,再不把我们放出去,就不给你们月光。不一会儿真发生了月食,土著人害怕了,就把他们给放了,还把他们敬为神灵。

  师:看来懂科学知识在关键时刻能救命啊!那谁能给大家讲一讲月食的原理呢?

  生:就是月亮躲到了地球的影子里。

  生:是地球挡住了太阳光,月亮就得不到光照了。

  师:月亮如此神秘,大诗人都想乘风而去,你知道都有谁实现了去月球的梦想了吗?先说古代的。

  生:嫦娥。

  师:嫦娥奔月,谁来给大家讲一讲这则神话?

  生:后羿射日之后和他的妻子就成了凡人,西王母给了他们一种不死药,吃了就能成仙,嫦娥一个人偷吃了,飞到月亮里,孤零零的一个人很寂寞。

  生:不对,是有坏人要抢,嫦娥被迫吃下不死药。

  师:苏轼曾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谁能说一说“婵娟”是什么意思?

  生:月亮。

  师:它的本意是什么呢?这是一个人的名字,我们刚刚说完她的故事。

  生:嫦娥?

  师:是的,婵娟就是嫦娥的别称。在这里,用它来代替明月是什么修辞手法?

  生:借代。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别号、雅称是借代的?(学生回答)

  师:大家都收集到了多少月亮的美称和雅号?

  生:我找到了40多个。

  师:你能给大家一口气说出来吗?(学生说了十几个)你说得好极了,有一些老师都不知道。对上述教学实录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教学环节设计巧妙,利用苏轼词中的名句带出月球奥秘,兼有艺术性和科学性

  B.在教学中,能够采取情感教学方式,尊重、鼓励学生探索,指导学生总结,给学生充分展示思维和才能的机会

  C.教学环节中关于月食月相的讲解和语文无关,影响了整个课堂的完整性

  D.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突出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4.阅读《珍珠鸟》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同学们,你家养鸟吗?

  生:养。

  师:养的什么鸟呀?

  生:鹦鹉。

  生:黄鹂鸟。

  师:[A]你能简要说说,你家是怎么养鸟的吗?

  生:清晨,我爷爷会提着鸟笼去公园遛鸟,中午,会喂鸟儿专门的饲料。

  师:是呀,养鸟是一种乐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鸟的文章。

  (学生齐读课题:珍珠鸟)

  师: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我们来交流读书的情况,课文共有7节,请7位同学来读.其他同学当好小老师听听他们是否读正确、读通顺了。

  师:[B]下面请同学观察插图,看看作者与珍珠鸟的关系怎样?

  生:他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呢?

  生:我从珍珠鸟站在作者的肩上,而作者脸带微笑地看着珍珠鸟这幅图看出,他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师: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节写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课文的第4、5、6节。

  师:请三位同学把4、5、6三节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每节写的珍珠鸟与作者的关系是不是一样。

  生:不一样。

  师:有什么不一样?

  生:先是珍珠鸟和作者交朋友,后来讲他们成了好朋友。

  师:好,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他们是怎样交上朋友的。

  (出示:起先……小桌上)

  师:请学生默读这一段,找出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

  生:起先、随后、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渐渐地。

  师:请同学读这段话.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刚开始,珍珠鸟与“我”,的关系并不密切,后来它看到“我”不去伤害它,就不怕“我”了。

  师:哪位同学能通过朗读,把珍珠鸟与作者不断接近的关系读出来。

  (出示: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反而友好到啄两下我的手指)

  师:[C]请同学们再默看这一段课文,跟刚才一样,先找出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

  生:先是、然后、再、后来。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一段课文,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珍珠鸟与“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师:谁能把珍珠鸟与作者越来越密切的关系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这一段中珍珠鸟与作者之间的关系的发展过程写得非常细腻,非常生动。下面老师跟

  同学们一起来读这一段。

  (教师引读:起先……随后……)

  师:请同学们看着板书,试着把这一段记下来。

  师:[D]文章5、6节写珍珠鸟与作者成了好朋友,也写得非常传神,下面请同学读读这两

  节,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呢?‘

  生:我觉得第5小节第一句写出了珍珠鸟和作者的关系很密切。

  师:为什么父母要“再三呼唤”,它才回去?

  生:说明珍珠鸟和我的关系非常好,甚至和父母的感情一样了。

  师: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这种意思来吗?(学生朗读)

  生:我觉得“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这一句写出了作者和珍珠鸟的关系很

  密切。

  师:你能把你体会到的意思通过朗读表达出采吗?(学生朗读)

  下面对画线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语文来源于生活,用学生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能把学生和教材的距离拉近,引起学生和作者的共鸣

  B.插图中也渗透着人文精神素材,教师要努力发现并运用文中的人文素养

  C.通过这个提问,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了珍珠鸟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和作者建立关系的,充分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领悟、读中欣赏,善于积累”的学习过程

  D.这一教学环节前,教师已经让学生单独读,以及和学生一起读了课文,此处又进入自由诵读环节,浪费了教师讲解的时间

  15.阅读下面“口语交际”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同学们!当今世界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科技进步一日千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电脑已进入千家万户,它广泛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对于上网的利弊,你是怎样看待的?相信同学

  们一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下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我认为学生上网就是一个字:“好!”

  生:我觉得学生上网坏处多。

  生:学生上网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生:我觉得学生上网利大于弊。

  生:我认为学生上网弊大于利。

  师:我们开一个小型辩论会,大家觉得可以吗?

  生:好!

  师:我们把全班同学分成A、B两组,A组为正方(赞成上网),B组为反方(反对上网)。我

  请正方代表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作补充。

  生:我赞成同学们上网。上网可以从网上获得大量的信息,可以查到所需资科,可以练习

  打字,可以学到很多课外知识。

  生:可以看到最新的消息,了解世界上其他地方发生了什么事。

  生:可以交好多朋友,跟他们聊天,得到许多乐趣。

  生:可以做游戏、画画、看卡通片、偶像剧、电影……

  生:还可以购物、找工作。

  生:当你烦恼的时候,有人讲故事、讲笑话给你听,逗你开心。

  师:看到A组同学争先恐后地发言,B组同学有点坐不住了。现在我们请B组同学也发表自已的看法。

  生:我认为学生上网不合适。因为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同学们很容易受有害信息的影响。有的同学会沉迷于网上对人体健康有害的信息。

  生:上网容易上瘾,影响学习。

  生:同学们年纪小,单纯幼稚,很容易上当受骗。

  生:上网浪费时间太多,还浪费钱。

  生:电脑的荧光屏有辐射,对身体有害,对视力有害。

  生:上网会带坏人。

  师:同学们都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到底谁是谁非,现在下定论还为时过早。下面进行自由辩论。先请A组同学开始。

  师:同学们的辩论非常精彩,语言犀利,针锋相对,探讨问题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反双方的观点都有道理。事物都是有双面性的,因而学生上网有利也有弊。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对于一些人来说,是利大于弊;而对于另外一些人,也许是弊大于利。目前学生上网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我们不能因为个别的同学上网出了问题而全盘否定这一科技成果。我们应在老师、家长的关怀和

  指导下有计划地安排好土网的时间,合理作息,自觉抵制不健康的信息的诱惑,保持自己纯洁健康的心灵不受玷污。我们要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永远保持高洁的形象,做一个新时代名副其实的真“君子”。

  关于以上教学实录,以下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学生在这堂课中处于主导地位

  B.这堂课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讲解式教学”中走出来,实现学生从“接受式学习”到“探究式学习”的转变

  C.学生围绕主题,辩论语言犀利,针锋相对,有深度有广度

  D.本教学片段的突出特点是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l6题20分.第17题20分。第18题25分。共65分)

  阅读材料。完成第l6—18题。

  海燕

  高尔基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一~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

  的,——是的,遮不住的!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课文导语

  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在高尔基充满激情的描绘中,海燕的勇敢形象更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单元导语

  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这一组组壮阔而美丽的形象,在多情的作家的笔下,化成了一行行充满激情的文字,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本单元所选的散文诗,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让我们透过文字,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吧。

  学习本单元,要加强朗读,注意课文中的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

  课后练习

  (1)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课文中赞美海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2)除了海燕,课文还描写了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前的表现,请你想象一下,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会有什么想法,它对海鸥、海鸭、企鹅会说些什么,试以“海燕的宣言”为题写一段话,充分表现出海燕的心理活动。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师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16请回答课后练习第(2)题。(20分)

  17.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20分)

  18.请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认识海燕的形象。(25分)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l9题20分,第20题5分。第21题15分,共40分)

  下面是某教师的教学实录(节选)。阅读并完成第19题。

  师:同学们有没有较长时间,比如三五天,十天八天的离开过家、离开过父母?

  生1:有。

  师:什么时候?

  生l:去年暑假去青岛我姑姑家住过十几天。

  师:你想家了吗?

  生1:刚开始没想家,原打算多住些日子,后来想家,想爸爸妈妈了,就回来了。

  师:想家时是什么感受?

  生1:心里空荡荡的,掉了魂似的,特难受。

  生2:我想家时老担心家里会出什么事,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坐立不安”。

  生3:我想家时什么都没心思去干,挺烦的。

  师:是呀,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也有想家的时候。10年前,老师异地求学,每当夜深人静,便是我想家的时候,想念家中年迈的双亲,想念房前屋后的小树”…•家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了我

  心头的牵挂,我也因此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当心中那种想家念家的痛楚无以言表时,我就对着窗外的夜空默诵一首我喜欢的短诗——《想家的心情》。同学们有兴趣听吗?

  生:有。

  师:老师就给大家朗诵这首诗。(课件展示诗歌,教师配乐朗诵)

  想家的心情

  王慧敏

  异乡的天空/我是断线的风筝/异乡的水面/我是无根的浮萍/畀乡的夜晚/月亮很瘦/如何也装不下/想家的心情/异乡的人群中/家是一团火/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师:想家的心情,谁也说不清,但想家的时候,我们可以拿起电话问候一声平安,可以坐上汽车常回家看看。可是啊——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在外的游子呢?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之隔而长期不得一见的亲人呢?他们才真正称得上愁,称得上痛啊!台湾,这个太陆的游子,因为我们共知的原因一直在海中孤零零的飘荡,台湾人民有家难归,亲情难叙。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台湾诗人余光中、席慕蓉的同题异作——《乡愁》,听一听两位台湾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唤!

  (教师板书课题)

  师:学习这两首诗,我们要品味诗歌的感情,分析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结构上的妙处。先听老师采朗诵课文,听完后,说说这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谈谈你的感受,老师更喜欢能提出疑问的同学,哪怕是一个不理解的字和词。感受和疑问没有标准答案,我们看哪位同学谈的感受多,提的疑问多。

  (教师配乐朗诵,课件展示诗歌)

  师:准备好的同学可以站起来发表你的意见。

  生1:我喜欢余光中的《乡愁》,我觉得诗人的思乡情表达得很真切。

  生2:我喜欢席慕蓉的《乡愁》,相比之下,我认为这首诗的意境更美。

  生3:这两首诗我都喜欢。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故乡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师:老师认为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哪位同学帮助解答?

  生4:我认为月圆之时也是人们团圆的时候,笛声也总在这个时候响起。

  生3:月亮弯的时候不行吗?

  生4:不管圆月还是弯月,诗人是借月抒情。

  师:对,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抒情物,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诗人无不是望月有感,借月亮抒发自己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生5:我的疑问在第一首诗中,我不明白乡愁和“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6:“没有年轮的树”并不存在。

  师:疑问先提到这里,大家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有的问题已经解决了,有些问题需要边分析课文边解决。

  师:余光中的《乡愁》抒发的是什么情感?(课件展示诗歌)

  生: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忧愁。

  师:这种情感看得见么?

  生:看不见。

  师: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表达得具体,就要借助于意象,意象也就是诗中的形象。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中借助了哪些形象的事物?

  生:这首诗中借助的形象事物有“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教师板书)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疑问,乡愁和这些形象之间有什么联系?我们先从第一个形象——“邮票”并始,为什么把乡愁比作“邮票”?欢迎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儿子在外想家了,就给母亲写信,然后通过邮票邮寄给母亲。

  师:装进信封的仅仅是那几页信纸么?

  生:还有对家、对母亲的思念。

  师:是呀,在外求学的儿子把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装进信封,一枚小小的邮票把母子连在一起。俗话说:“儿女情长,父母恩深,爱重如山,血浓于水。”不管相隔万水千山,母子间总有一条剪不断的线,那就是亲情。

  朗读时,要把这份亲情,把儿子对母亲的思念读出来。请你读一下第一小节。

  (学生l读)

  师:你觉得自己的朗读能包含这份感情吗?

  生1:还可以吧!

  师:(问另一个学生)你认为呢?

  生2:我认为还缺了点什么。

  师:请你试着把缺了的东西读出来,好吗?

  (学生2读)

  师:读得很有感情。你跟大家说说,你读这节诗时的感受。

  生:我读这节诗时好像就看到妈妈为我忙碌、送我出门的身影。想刘妈妈对我的惦念和牵挂,心里热热的。

  师:是的,要读出这份亲情,这份惦念,就要从心里发音,而不堤用嘴去读。老师读这节诗时,仿佛就看到自己的母亲站在很远很远的那头,在初冬的风里翘首企盼,盼着鸿雁传书,盼着远方的孩子归来。听老师朗读这节诗。

  (教师读,指名学生读)

  师:哪位同学比较喜欢“船票”这个意象?你对“船票”怎么理解?

  生:诗人结婚后,可能夫妻分居两地吧?

  生:诗人回家可能经常乘船,连接诗人和新娘的就是船票了。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据我所知啊,诗人余光中是先成家,后立业。成亲以后便外出求学谋职。回家探亲总要乘船,诗人便将爱情的愁绪寄托到船票上。这时候的乡愁除了对母亲的思念,还有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这窄窄的船票上便又多了一份沉甸甸的爱情。让我们边读边领会这份情感。

  (学生齐读)

  师:第三节中的“坟墓”与前两节相比在气氛上有什么不同?

  生1:多了些悲凉。

  生2:前两节是生者对生者的思念,这一节是生者与死者的诀别。

  师:的确是这样。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面对亲人的离去,这种生离死别更让人心痛,可谓撕心裂肺般的疼啊!“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乡愁之强烈,怎不震撼人心?

  师:想想看,还有哪些具体的物象,哪位同学能再为乡愁打个比方?

  (学生思考后发言)

  生:乡愁是故乡的小路,弯弯曲曲望不到尽头。

  生:乡愁是母亲头上的乱发,总也理不出头绪。

  生:乡愁是雨中的泡桐——

  师:你的句子启发了老师,我再给你接上一句,借用李清照的词“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生:乡愁是窗前的风铃,叮叮当当,令人心伤。

  生:乡愁是雨中的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生:乡愁是一枚青橄榄。涩涩的,却有挥之不去的滋味。

  生:乡愁是秋天的落叶.飘飘悠悠,飘到何时愁方休。

  问题:

  19.请根据以教学实录,对该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至少从两方面)。(20分)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20、21题。

  温暖

  ①南方的冬天,印象中都是较温暖的,可是今年,气温却一下降到了大约零下3到7度。零下7度对早已习惯于天寒地冻的北方人来说,算不了什么,对于我们这些天天沐浴在阳光中的南方

  人.可是个巨大的考验。

  ②星期五放学后,我照例等着值日生干完活锁门。大家都穿得跟棉花球似的,可是冷气还是

  “忽忽”地从脖子缝往里钻。洒水的同学缩着脖子,哆哆嗦嗦地摇着水壶,手冻得发紫。

  ③我把两手插入口袋,脖子竖了起来,希望能挡一些寒气,不过无极于事,只给我一点儿心理上的安慰罢了。我皱着眉头,一个劲地咒骂着该死的天气,想起了家,也许妈妈早已准备一切了。我恨艮不得立刻就飞回家。

  ④好不容易锁了门,我的双腿像安了螺旋浆似的往家赶,不管冷风吹在脸上刀割似的痛。

  ⑤我眯着眼睛,三步并做两步奔回了家。“叮咚,您好,请开门…”我按响了门铃,急切地等着门开。

  ⑥“嘎吱”门开了,妈妈笑眯眯地把我的书包接了过去,我转身关了门。家里开着暖气,一股暖流迎面扑来.椅子前放着一双刚用取暖器暖过的“窝窝鞋”,取暖器柔和的黄光映照着“窝窝鞋”,“窝窝鞋”上的大猩猩似乎也在欢迎我回家。妈妈在厨房里烧菜,不时传来“哧啦哧啦”的炒菜声。客厅墙上的壁毯上的女神,依旧托着生命的宝瓶。一切都是那么平常,可在这严冬的夜晚,让我感到无比的温馨。

  ⑦我走进自己的房间,妈妈紧跟着也跑了进来,帮我把空调打开了。她走到门口,转过身来,不放心地叮咛了一句:“这个天气容易感冒,要多喝点热水。”完后,她又皱皱眉头:“算了,还是我帮你倒吧!”不多一会儿,她笑盈盈地捧着杯热气腾腾的白开水过来了,放在我桌上:“喝吧!”“等一下。”“不行,现在就喝!”妈妈佯做生气,瞪着我。

  ⑧我捧着热气腾腾的水杯想,有人说家是人给自己造的一个牢笼。我不同意,我认为家是你

  遇到困难危险时的避风港。他能在你绝望的时候,给你信心和力量,能在你失意的时候,送来温暖与温馨。也许个人的感觉不同吧,但是我在家的感觉是温暖的。

  问题:

  20.请从第③④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①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5分)

  21.请点评这篇学生习作。(15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参考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硕鼠》抒写农民不堪忍受重税,对不讲仁义恩德、残酷无情的剥削者的愤恨和抗议,表达了他们发誓离开剥削者,而去追求美好快乐生活的愿望。诗用硕鼠比喻剥削者,不属于爱情诗。

  2.B【解析】“孔明挥泪斩马谡”出自《三国演义》。

  3.D【解析】A项,“蹄”本来是名词,指“蹄子”,在这里充当谓语带了宾语“之”,因而活用为动词,理解为“用蹄子踢”。B项,“洞”本来是名词“洞穴”,在这里充当谓语且带了介词结构“(于)其中”,因而活用为动词“打洞”。C项,“衣”本作衣服,此处为“穿”的动作。D项,“私”为形容词,此处为“偏爱”,属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4.C【解析】“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出自《公输》,《公输》选自《墨子》。

  5.B【解析】“欲穷其林”中的“穷”应该理解为“完,尽”。

  6.D【解析】这个教学环节没有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

  7.D【解析】其他三项都正确,而D项是对偶,不是互文现象。

  8.B【解析】B项中的“迫不及待”不恰当。“迫不及待”的意思是急得不能再等待了,形容心情急切。而此处显然指的是客观情况的危急。

  9.B【解析】B项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歌唱教师的。

  10.D【解析】通过多媒体配乐朗读,能够使学生领会语言文字的旨趣,但是对文本的深入了解,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不能一读而过。

  11.D【解析】综合性学习的确强调学生的参与,但是通过打分,引入竞争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活动的趣味性,而且打分也是一种评价行为,可以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12.B【解析】这个提问是承接第一个提问,老师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自然地引出《社戏》,这个问题看似不经意,实际上新旧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不能说是毫无意义。

  13。C【解析】这堂课利用苏轼词中的名句带出月球奥秘,兼有艺术性和科学性,有明确的目标性和启发性,使科学性很强的探索活动与文学文化知识融合在一起,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突出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4.D【解析】从这个教学环节看,学生在自由交流读后感受时,气氛热烈。这体现了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时没有一味讲解,而是做学生和教材的“介绍人”,让学生和教材真诚地对话。

  15.A【解析】这堂课,教师从引导、点拨到最后的点评,整个过程都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的.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教学设计题

  16.【参考答案】

  我,是一只海燕,在茫茫的大海上自由而快乐地飞翔。

  我从来不畏惧暴风雨,正因为暴风雨,我才变得越来越勇敢。正因为暴风雨,才使我的翅膀越来越强壮。

  看一暴风雨来了!

  我拼命扇动翅膀,决定去迎接那暴风雨。我想我一定会再次冲破乌云,迎接那美丽的阳光!

  我飞啊飞啊,强烈的风一点也没有阻挡我前进的信心,我一点也没有害怕。正在这时,我低头俯视:天啊!我看到了什么

  海鸥,正在大海边缘飞窜、呻吟,正极力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你看那是多么懦弱的海鸭啊!它们躲躲藏藏。小小的雷声,就能吓掉它们的羽毛!

  还有那可恶的企鹅,肥胖的身躯显得又笨又蠢,胆怯地把翅膀掩藏到悬崖底下……

  它们……它们凭什么拥有翅膀?!它们拿什么配拥有翅膀?!简直就是侮辱翅膀圣洁的灵魂……

  啊!太阳!!

  你看!太阳出来了!我穿过了乌云,战胜了狂风。你看,太阳在向我微笑!

  我是勇敢者,只有勇敢者才配拥有这强健的翅膀!1

  17.【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其深刻的内涵。

  (2)理解象征、对比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品味文章的语言。

  (4)感受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象征手法的理解。

  (2)作品的内涵及海燕形象的典型性。

  18.【参考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初步感知海燕的形象。

  ①播放配乐朗读,学生聆听。

  ②学生自由朗读模仿,体会情感。

  ③指导学生朗读,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教师适时指导。

  ④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完后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2)自读分析,感受形象。

  ①请给文章加一个副标题,应该怎样加?

  (勇敢的斗士,革命的先驱,胜利的预言家,无畏的革命者等)

  ②作者通过几幅画面来展现海燕的形象的?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三、案例分析题

  19.【参考答案】

  (1)这堂课注重了情感教学,整堂课的感情氛围酿造非常到位。教师首先用谈话法调动学生的情感:然后配乐朗诵王慧敏《想家的心情》这首小诗,这样在多次铺设的基础上点出:“我们想家的时候可以坐上车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的游子呢,他们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探,那才是真正的疼啊!”这个导入看似长了点,但一点也不显累赘。再加上思乡曲的配音渲染,使整堂课的基调都沉浸在浓浓的思乡情感中。

  (2)突出体现了探究、创新的特点。在老师范读、学生自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老师没有灌输学生什么,也没有照搬教参限制学生思维,而是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诗歌意象后,要求学生也为乡愁打一比方.仿说一个句子,即找一个意象,这个环节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课堂实录上来看,学生的想象力令人钦佩。

  20.【参考答案】

  第③段,“无极予事”改为“无济于事”;第④段,“螺旋浆”改为“螺旋桨”。

  第①段中的病句:气温却一下降到了大约零下3到7度。

  修改:气温却一下降到了零下3到7度。

  21.【参考答案】

  温暖是什么?本文的小作者说,是在寒冷的天气回到家时,一双取暖器暖过的“窝窝鞋”、厨房里“哧啦哧啦”的炒菜声和一杯热气腾腾的白开水。小作者这种留心生活细节、感受生活真情的好习惯,是写出好作文的基础。

  作文的第一段显得多余,不如在后面的描述中用事实充分表现。末段的思考立意有些

  散乱,可以从前文的内容上延伸思考下去:家的温暖是什么?是亲情,是爱,是“我”内心体验到的愉悦。这样,主题才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育德园师微信公众号

每日推送精彩考试报考
长按二维码识别
微信搜索“育德园师课堂”

加入QQ群一起来考证!

QQ群号:723236610

点击进入

育德园师客户端

报考,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一键安装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