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编辑: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3-07-23
262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态度的结构: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
2.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3.品德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4.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5.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A.形成道德信念、道德理想 B.自我意识增强
C.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D.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A.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B.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6.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 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 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水平.
7.良好态度和品德培养方法(论述)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面向全体学生;预防和发展相结合;尊重联结学生;学生主体性;个别化对待;整体性发展。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1.课堂教学环境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教学事项包括:
(1)引起学生注意 (2)提示教学目标 (3)唤起先前经验 (4)呈现教学内容
(5)提供学习指导 (6)展现学习行为 (7)适时给予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1.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2.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 (2)班级规模 (3)班级性质 (4)对教师的期望
3.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 (2)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4.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1.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只考高中)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
专1.家型教师和新教师的差异表现在(面试提到过):课时计划的差异;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课后评价的差异。
2.教师成长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3.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微格教学(3)对教学经验的反思
移动端访问: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