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及答案四
编辑: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5-09-18
339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此题属于对教学方法的考察,题干中教师所采用的是小组讨论法。
2.D【解析】“颂”指的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风”指的是土风、风谣。
3.A【解析】《麦琪的礼物》是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作品。
4.B【解析】教学活动是多变的,要求教师能够做到随机应变。例如,当教师运用讲授法时问过长时,会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此时,教师应该增加趣味语言,引起学生注意,或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这即体现了教学方法设计的灵活性原则。
5.D【解析】其他三项都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D项起到的是对写作的锻炼作用,所以有误。
6.C【解析】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们走出课堂去发现生活中的语文,但是C项中“全面”一词不准确,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不可能单靠这一课外作业形式得到全面的锻炼。
7.C【解析】大量地去做课后作业,不仅不利于积累,也加重了学生的作业负担。
8.C【解析】A项中的“刑”,名词活用作动词。B项中的“云”,名词作状语。D项中的“绿”,出现使动用法。故选C。
9.A【解析】李白的《塞下曲》属于边塞征战诗。
10.D【解析】助读系统是指教科书为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材料。助读系统一般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课文提示、注释、题解,作者介绍等。
11.D【解析】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不属于教学步骤。
12.B【解析】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已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五柳先生传》是作者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这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精短,但内涵深刻,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结合课标要求和本篇课文的内容,综合各选项进行分析,作为教学难点最恰当的为B项。
13.A【解析】解答此题要知道各种评价方式的内涵,其中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性评价”,一般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通过这种预测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以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14.C【解析】C项“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出自刘禹锡的《乌衣巷》,此诗和送别无关,作者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事故的变迁,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
15.B【解析】B项错误,应该为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二、教学设计题
16.【参考答案】
“生命是什么”涉及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而“生命像什么”则可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选择切入角度,引出下文对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便于作者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17.【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②体会文中优美形象的语言。
③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揣摩文中蕴含的哲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课堂中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进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对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思考,并感受和借鉴这种人生态度,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教学重点:理清思路,理解主题,体会优美形象的语言;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联想和想象的运用及其在文中起到的表达效果。
18.【参考答案】
(1)导入课题
老师在黑板上方的中间写上“生命”两个字,然后让学生谈谈由这两个字想到了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坚强)
师:生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历代文人墨客都谈到生命这个话题,他们又想到了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世纪老人冰心的《谈生命》。
(2)自读课文,整体感悟
①走进冰心。由学生回忆有关冰心的生平和创作等内容后,老师进行补充。
②字词积累。列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注音。
③朗读课文。
A.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注意正音并勾画自己喜欢的语句。
B.学生边看多媒体画面和字边朗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越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另外还要善于联想)
C.学生放声齐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
④梳理结构(多媒体展示)。
第一层:揭示话题。
第二层: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写出了生命历程的丰富多彩。
第三层:描写“一棵小树”的全部生命历程。
第四层:总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揭示生命的本质,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规律。
(3)合作交流,懈读探究
精读课文后思考、讨论:
①“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敢说”呢?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解。
②“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分别经历了哪几个生命历程或哪几个生命状态?暗示了怎样的人生历程、人生态度?
③作者为什么把生命比作树,比作水?作者是怎样用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写的?
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什么?最能表达主题的句子有哪几句?宣示怎样的人生观?
(交流后教师点拨)
(4)体验感悟
①冰心用形象的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将生命过程比喻为一江春水的奔流历程、一棵小
树的生长经历,用春水、小树来象征生命。我们来仿照这种方法,选取一个事物来比喻、象征生命。
(学生讨论、交流)
点拨:生命像小说.不在于长而在于精。
生命像品茶,品味时,有时有淡淡的苦味;有时有淡淡的清香。
生命像浪花,有风平浪静,也有惊涛骇浪。
生命像路,有时平坦,有时崎岖,这样才缤纷。
生命像火把,应该使劲燃烧。
②作者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如:父母突然下岗,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已经尽全力了,可学习成绩仍元明显改善;你想和同学搞好关系,可大家都不理解你;你遭受到突然的打击和挫折……面对这些,你是怎么认识的?
(学生自由畅谈)
(5)课内小结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并进行发言。
(6)作业布置
①收集名人谈生命的资料。
②背诵十句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
19.【参考答案】
第一位教师采用的导入方法是投石激浪法。如此开讲,注重抓住人物典型语言和外貌,从反面去造成一种吸引力,促使学生去探究教材中的人物。这对于学生了解孔乙己及他生活的环境,认识封建社会给主人公造成的悲剧有极大的帮助,它能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
第二位老师采用的导入方法是巧设悬念法。这样不围绕课文内容本身,而借课题以外的与课文有关联的某些内容发问,巧设悬念,由远及近,引入新课,不仅过渡自然,而且所述问题正是学习《孔乙己》的一些本质问题,即塑造孔乙已形象的创作方法和孔乙已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两种导人方法各有各的好处,而课堂的导人是一门艺术,第斯多惠也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只要教师深入研究,就能设计出精妙的导语,最终达到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20.【参考答案】
第①段,“无瑕”改为“无暇”;第②段,“饱泾沧桑”改为“饱经沧桑”。
第⑥段中的病句:因为是在自行车上,外婆也不忘叮嘱我把手放进她的口袋中取暖(我衣服没口袋)。
修改:即便是在自行车上,外婆也不忘叮嘱我把手放进她的口袋中取暖(我衣服没口袋)。
21.【参考答案】
文章情感表达很细腻,写出了“我”与外婆之间的爱。文章结构清晰,有时间顺序,把外婆对“我”的爱融入到四季当中,给“我”带来温暖。文章开头与文章结尾相呼应,自行车虽破旧但爱却是永恒的。
文章以“外婆的自行车”为题,但故事情节与外婆的自行车联系得不够紧密,如果将题目改为“自行车中渗透的爱”等类似的题目,就更能紧扣题目。
移动端访问:初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及答案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