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报名 报考指南 报考条件 成绩查询 资格认定 考试教材


学科资料 历年考题 考试技巧 面试教案 面试技巧 答辩/结构化

2016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精简提炼第七章第三节

编辑: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6-11-28
246

第三节 中学德育工作

  命题点1:德育的含义

  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的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

  新时期学生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不仅仅指道德品质的教育。其中政治教育是方向,思想教育是基础,道德教育是核心,法制教育是保障。

  命题点2:德育的内容

  (一)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使学生养成热爱祖国的观点和情感,保卫祖国和维护祖国尊严的坚强意志。国际主义教育是教育学生坚持和维护同全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的民族、被压迫的人民,以及一切爱好和平、主持正义的组织和人士的团结,积极支持和援助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革命斗争。

  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是紧密相关的。这是中国公民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学校德育内容之一。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把个人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是维护民族独立、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高尚品德。但是一切剥削阶级所提倡的爱国主义存在很大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都是为巩固剥削阶级的统治服务的。而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则是一种新型的爱国主义,它摆脱了剥削阶级的局限性,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观察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处理个人与祖国的关系;它与劳动人民反对剥削压迫,争取解放的斗争相联系,以尊重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反对民族偏见为基础。

  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热爱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积极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和反对一切颠覆人民政权的阴谋及外国的侵略而斗争;热爱祖国的人民、疆土、资源、文化、语言和民族优良的历史传统;具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鄙视崇洋媚外的自卑心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是和国际主义相统一的,这是区别于剥削阶级的爱国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重要标志。一个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者同时也是国际主义者。共产主义事业是伟大的国际性的革命事业,各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反对剥削和压迫的斗争,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的斗争是相互联系的,需要互相支持和援助。在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必须进行国际主义教育。

  (二)理想教育和传统教育

  理想教育是立志成才教育,是人奋斗的目标、追求的教育。传统教育是历史中继承下来的、大众认可的思想主张和行为习惯的教育。二者有机结合,使学生产生使命感并不断超越自我。

  (三)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是使学生形成集体主义观点,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情感和善于在集体中生活的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坚持国家、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引导学生在维护国家、集体利益的同时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关系。

  (四)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①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使他们懂得劳动的伟大意义。

  ②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养成劳动的习惯,形成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的品质。抵制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劳而获、奢侈浪费等恶习的影响。

  ③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劳动,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将来担负起艰巨的建设祖国的任务。

  (五)纪律和法制教育

  纪律和法制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提高执行纪律的自觉性,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的教育。其主要内容是:正确认识自由与纪律的关系;自觉抵制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坚持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严格遵守学生守则规定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社会秩序和国家的宪法、法律。

  (六)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看法和态度。它主要解决“人为什么活着”和“怎样活着”等问题。人生观对人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人生发展道路和方向的指针,决定着人生道路的选择,是指导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巨大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它是学生道德品质修养的思想基础,决定着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倾向。制约着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因此,进行人生观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生观教育主要包括人生理想教育、人生目的教育、人生价值教育和人生态度教育等内容。

  1)人生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激励学生胸怀远大理想,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把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为实现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

  2)人生目的教育。引导学生明确人生目的,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具体来说,就是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3)人生价值教育。进行人生价值教育,最关键的就是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鼓励和启发学生懂得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怎样生活才有意义。

  4)人生态度教育。人生态度与人生理想、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什么样的人生理想、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进行人生态度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命题点3:新时期德育的发展

  (一)生命教育

  1.基本含义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

  通过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鼓励学生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2.生命教育的意义

  (1)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青少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学生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在中小学大力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激发他们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志向;有利于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熔铸在青少年学生的精神中,培养他们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增强他们在国际化开放性环境中的应对能力。

  (2)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广大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与道德自律能力下降。此外,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青少年学生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培养青少年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3)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使青少年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长期以来,由于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指导,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往往难于应对,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因此,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

  (4)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

  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使家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家庭教育还存在和青少年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方面,相当一部分家长不了解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忽视青少年渴望得到理解与尊重的需求,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孩子或者期望值过高,或者漠不关心,或者过分包揽,或者放任自流,加剧了部分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如厌学、离家出走、自杀等,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迫切需要引导家庭开展科学、正确的生命教育。

  (5)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校现有课程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针对性、指导性尚不明确;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操作性指导;部分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对青少年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发展的理解和指导存在观念上的误区;对校内外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缺乏系统有机地整合。因此,必须加快学校教育的改革,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善待生命,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3.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

  生命教育应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着手,帮助青少年从小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与天、地、人之间建立美好的共融共存关系。

  (1)重视生命教育应当成为教育部门新的教育使命

  作为教育行政当局,要成为生命教育的发动者和引领者,要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将之纳入学校教育目标中,并制订相应的教育政策加以推动。作为学校和各科教师,要成为生命教育的响应者,要把生命教育和自己所从事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去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2)拓宽渠道,生动活泼地开展生命教育

  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专题教育中融合生命教育、课外活动中实践生命教育,将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心理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生命教育的积极性,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

  (3)重视生命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保证。台湾教育当局在开展生命教育的初期就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而也相当重视对师资的培育。他们的具体做法是:采取指派教师和自愿报名相结合的办法,通过集中教育培训、加强生命教育观念的宣导、举办读书会、现场观摩教学、观看视听教学资料、制订教师手册等方式组织教师进行培训。

  (4)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研究

  我们要在倡导生命教育的同时,还要经常组织专家、学者、中小学教师等对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教材、实施状况等方面开展研究和探讨。这些研究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生命教育的发展。

  (5)重视家庭、社会力量,形成生命教育合力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共同参与。我国的生命教育尚处于萌芽阶段,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家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

  (二)生活教育

  1.基本含义

  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生活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

  2.生活教育的意义

  生活教育,提倡“珍视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生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家庭教育的职责,对个体发展也很重要。

  通过生活教育,可以让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3.生活教育的基本途径

  要在学校教育中体现“生活教育”,首先,从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中,体现生活教育的内容,为以后的生活做准备。其次,通过学校实践活动,以及教学内容的“知行统一”,在行动中实现教育为生活质量提高服务的内容。

  根据课堂生活、课余生活、校外生活的不同特点和现代社会生活的不同要求,可采取多种活动方式,充分利用生活的各个场所,有力发挥生活这种教育手段,有效达到现代教育目标。

  1)探究型活动方式。学生大量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就是提高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探究型活动的一般要求是:有目的地选择重演和再现的内容;通过设疑提问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创造探究和发现的情境;帮助组织小群体、提供优秀结构的材料;鼓励运用多种方式完成发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加工。开设研究性课程,让学生自己选题、设计方案、实施研究、撰写结题报告或论文。

  2)交往型活动方式。组织各种学习小组、研究小组、实践小队,不仅鼓励进行小群体内相互交流、共同协作,而且安排他们走出校门,深入社会访问调查。通过主题班会、联欢晚会、演讲和辩论比赛,促进学生自由准确地表达,和谐愉快地交往。

  3)体验型活动方式。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与个体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以体验学习、体验劳动、体验爱心、体验道德为主线,开展多种多样的体验生活。在课堂生活中,倡导体验学习,并努力引导学生主动体验,调动学生情感、知觉、思维、注意等一系列心理功能。

  课余体验劳动主要有:校内执勤、保卫、搞卫生、种树、清除操场。

  4)创造型活动方式。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材料组织、情景创设、问题设计,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展创造性活动。另一方面,组织大型的文化艺术节,为学生体验创造生活,展示个性特长搭建广阔舞台。

  (三)生存教育

  1.基本含义

  生存教育就是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向受教育者系统传授生存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树立正确科学的生存价值观,从而促进个体自由、全面、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教育过程。

  2.生存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1)意义

  生存教育适应全面教育发展,强调“学习生存知识,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生存教育,可以让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提高学生生存能力。

  (2)目的

  ①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要求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头脑自做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参与社会活动,让学生多看、多想、多做,从而增长见识,以促成学生及早自主自立。

  ②注意培养学生自救能力,让学生在学龄前、学龄中了解认识诸如“生存的意识、条件、手段、方法,以及为什么会死亡”等方面的系统科学知识。

  ③培养自我防范能力,教给学生“如何辨别好人和坏人”“怎样进行适度的娱乐和玩耍”“如何快速应对突发事件”“怎样进行自我控制”等方面的具体知识和行为能力。

  ④时时注意给学生宣传自主自救的典型事例。

  3.生存教育的基本途径

  生存教育是一项整体性强、关联度高的系统工程。因此,要确立下移重心、面向全体,高标准、低起点、严要求,循序渐进、由表及里、虚实结合、从低到高的工作思路,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全方位地实施。概括来说,要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干,社会教育为保障,通过专题式教育和渗透式教育两大类途径来实施。

  1)专题式教育可分为组织开展以生存教育为主题的专题活动和以综合课程的思路开设此类课程两个方面。

  2)渗透式教育可分为学科课程渗透和活动课程渗透两种。要及时地将生存教育有机渗透到各项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要在充分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组织编写教材和开设课程。

  总之,实施生存教育是一项实践性、系统性、创新性、探索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我们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推进。

  (四)安全教育

  1.基本含义

  教育学生确立自主维护生命、财产安全的意识,严防危及生命安全的犯罪。中学生安全教育包括:交通安全、校内外生活安全、消防安全、卫生防病、饮食及家居安全等。

  2.教育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

  通过安全教育,使学生基本上做到“三懂”“三会”,即懂得各种不安全因素的危险性,从而增强安全意识;懂得各种危险危害形成原理,注意了解各种安全事项的细节;懂得预防各种危险危害,积极开展安全宣传;学会报警方法,学会预防危险,学会自护自救方法。

  (2)向全社会普及安全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每个学生身后都有一个关心着、爱护着他(她)的家庭,每个家庭又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因此,面向学生的安全教育还可以从校园拓展到家庭和全社会,从而推动全社会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的提高。学校的安全教育搞好了,就能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的。

  (3)培养社会及专业的后备安全防范队伍

  通过良好的安全教育,让学生认识安全防范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安全防范事业的崇高性,为我们安全防范事业培养后备人才。今天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今天的一个受到良好安全教育的学生,明天必定是一个安全防范事业的热情支持者、参与者,也可能成为安全防范事业的专业骨干力量。

  (4)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

  通过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形成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养成在日常生活中和突发安全事件时正确应对的习惯,最大限度地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对学生造成的伤害,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3.安全教育的基本原则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学生认知特点,注重实践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坚持专门课程与在其他学科中渗透相结合: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知识教育与强化管理、培养习惯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国家统一要求与地方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相结合;自救自护与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相结合,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强化,养成习惯。

  4.安全教育的基本途径

  (1)切实提高对中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安全教育是维护中学生安全的一项基本教育,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人才保障的根本教育,它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我们要把做好中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到能不能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能不能维护校园和社会的稳定、能不能实现学校的教育培养目标这一高度来认识,时刻把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2)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事实证明,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仅靠保卫部门和学校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依靠学生管理工作者和学生组织及学生家长等有关人员共同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特别是要发挥思想教育阵地的作用,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和优势,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因人因事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此外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有关课程和教学环节中由任课老师结合课程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如在化学、物理实验课中讲授有关防火防爆方面的内容等。

  (3)学校要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渗透安全教育的内容

  让中学生参与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是提高中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有效途径。学校要十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校园安全管理工作。

  对无法在其他学科中渗透的安全教育内容,可以利用地方课程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要充分利用班、团、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参观和演练等方式,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安全教育。

  进行安全教育可以针对单一主题或多个主题来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游戏、实际体验、影片欣赏、角色扮演等活动;运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探索寓教于乐、寓教于丰富多彩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增强安全教育的效果。安全教育的形式在小学以游戏和模拟为主,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以体验和辨析为主。

  (4)与相关部门协作,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优化育人环境

  学校要与公安消防、交通、治安以及卫生、地震等部门建立密切联系,聘请有关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根据学生特点系统协调承担安全教育的内容,并且协助学校制订应急疏散预案和组织疏散演习活动。

  (五)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1.基本含义

  升学和就业指导是指教师根据社会的需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帮助他们了解社会职业,进而引导他们按照社会需要和自己的特点为将来升学选择专业,为就业选择职业,在思想上、学习上和心理上做好准备。

  升学和就业指导对于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初中毕业生还是高中毕业生,都面临着多条升学途径。他们考入什么学校,学习什么专业,对大多数人来说,决定了他们将来的职业范围和生活出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升学就是间接的职业选择。

  2.升学指导

  指导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在具体操作上,要注意两个问题:

  (1)指导内容

  在指导内容上,要注意多方协调,全面指导,即以正确的思想指导为灵魂,保证其方向;以知识复习指导为中心,提高其水平;以心理准备指导为辅佐,发挥其潜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思想指导。毕业生报考什么学校、攻读什么专业,其选择过程与各人的价值观念直接相关。为此,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应结合国情教育使学生懂得,在存在多种经济结构的情况下,国家需要多层次、多方面的人才;而改革开放的环境和新技术革命大潮的冲击,更为青年人提供了广阔舞台。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单纯地追求学历和文凭,要解除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生的心理压力。

  ②复习指导。主要包括:一要指导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临近毕业会考和升学考试,许多学生因情绪紧张、焦虑,或因学习上自理能力较差,常出现厚此薄彼、顾此失彼,或眉毛胡子一把抓等现象。为此,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智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将一般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长计划与短安排相结合,既具体落实,又留有余地。要指导学生制订并不断调整复习计划,根据复习备考的不同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全面复习、归类复习和重点复习。二要做好各任课教师的联络协调工作。一方面要指导学生以课程标准(或考试大纲)为“纲”,以统编课本为“本”进行复习,防止社会上滥编滥印的五花八门的“汇编”“指导”对学生的心理干扰。另一方面要注意对“题海战术”、教师之间“争时间、抢地盘的行为进行调控,为学生创造一个既紧张又和谐的复习心理环境。三是指导学生进行解题技能训练。随着试题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教师要指导学生熟悉其解题要求,并进行必要的解题技能训练。四是指导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越是临近考试,学生群体心理气氛越是紧张,教师应运用社会心理学知识和学校心理卫生学知识,指导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注意劳逸结合,一张一弛。

  ③心理指导。在考生中有一些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如焦虑、恐惧等,它们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复习和临场发挥。为此,教师应注意:一要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控,要能取得任课教师和家长的配合,改善环境条件和生活方式,不要对学生频繁地使用鞭策激励性话语,并严格控制有关考试的流言,以免造成学生的情绪骚动。二要指导学生适应考场。学生面对陌生的考场,往往倍感紧张而影响考试情绪,为此可指导学生采用心理认同、置换、超脱等方法,以迅速适应考场。

  (2)工作阶段

  在工作阶段问题上,要在全面指导的前提下,适当划分工作阶段。不同阶段可有不同的侧重点,要抓好每一阶段的中心工作。升学指导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①考前阶段。在考前阶段,毕业班班主任应将上述各项指导工作纳入工作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如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介绍心理训练的方法等。临近统考前,应着重抓好考生志愿填写的指导工作。

  ②考试阶段。考前几天及考试期间,教师应取得家长配合,合理安排好学生的饮食起居,保证睡眠、加强营养、注意卫生。此时不宜过多地强调争考高分,以免加剧考生的焦虑和紧张。

  教师可在应考策略、答题技巧上给予一些必要的指导。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对怯场心理的预防工作。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点面结合地指导学生做好心理预防工作,同时教会学生掌握在轻度怯场出现时进行自我调节的应急方法,如自我暗示法、注意转移法、调整呼吸法、放松肌肉法等。

  ③考后阶段。教师要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做好因考得不好可能落榜的学生及其家长的心理疏导工作;对一些自我评估过高的学生,要指导他们做好心理准备,以免出现估分偏颇而引起的突发性心理障碍和行为失控。

  3.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就内容而言包括就业意识指导、就业准备指导和就业具体指导三个方面。

  (1)就业意识指导

  就业意识是指学生对待职业对象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职业对象的意向和态度。就业意识指导,就是指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做到“三个了解”(了解社会、职业、自己),树立“三个观念”(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择业观),处理好“三者关系”(国家、集体、个人)。其具体任务为:一是要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社会分工、当地的经济特点、相关的职业群在生产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这些职业对劳动者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的要求;二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观和劳动观教育,培养其为社会做贡献的精神;三是帮助学生了解个人的智能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指导他们选择今后就业的大致方向,以提高知识学习和个性锻炼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四是使学生具备毕业后能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正确选择职业的能力,以及自荐能力和转业改行的多项适应能力。

  (2)就业准备指导

  就业准备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督促学生扎实地抓好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和一般职业技能的训练。二是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三是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心理训练。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刻苦精神,克服只靠国家安置和父母帮忙的依赖心理,以及听天由命,消极等待的被动心理;还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加强责任心、理智感、自制力的培养训练,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现实社会的种种矛盾,提高耐挫折能力,培养坚定的职业信念、意志和创造能力。

  (3)就业具体指导

  一方面,教师应向学生介绍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要通过一些心理测验(兴趣、气质、能力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择业。与此同时,教师应从教育要求出发,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培养学生具备适合有关职业需要的职业兴趣、能力等。

精品课程推荐
  • 笔试 2025新手 | 笔试导学公益课

    知识点分析 讲师指导 决胜面试、全程演练
    价格:
    1.00
    年级种类:
    通用教师资格证笔试
    授课类型:
    网课
  • 面试 面试理论专项

    知识点分析 讲师指导 决胜面试、全程演练
    价格:
    1.00
    年级种类:
    中、小、幼
    授课类型:
    网课

登录账号,免费试听完整课程。

考题题库 更多>>

考试指导中心
咨询热线
4006-255-668
20年专业
成就教师梦想
×

微信扫码回复1
直接领课

马上与专业老师免费通话

老师会尽快与您联系,请保证电话真实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