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热门考点5.1中学生心理发展
编辑: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5-01-05
184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直至死亡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发生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即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在持续一生的心理发展中,具体的心理功能会表现出处于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阶段特征。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在某些代表性特征的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连续性是指后一阶段既包含前一阶段的因素,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质。但作为本阶段特征的那些占优势地位的主要因素,它体现着本阶段的本质特征。
2.定向性与顺序性
心理发展在正常条件下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这种发展顺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和不同的个体身上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逾越的。如情绪的发展是从原始的愉快、不愉快分化出多种一般情绪,进而发展了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的社会性情感。
3.不平衡性
在个体心理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是不同步的,也不总是按相等的速度直线式发展的。它可因进行的速度不同、起步发展和到达成熟的时间不同及最终达到的高度不同而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
个体心理发展既遵循共同规律,也存在个别差异。一般来说,同龄学生的发展总要遵循~定的顺序、经历一些共同的发展阶段,但不同个体的同一种心理机能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高度是各不相同的,发展的优势领域也是千差万别的。各种心理成分在某一个体身上的结合模式也有所不同。
三、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少年期
1.定义
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l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
2.心理发展特点
少年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在这一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
(二)青年初期1.定义
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l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2.心理发展特点
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危机。意志上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
四、中学生性心理的发展
中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从11、12岁到17、18岁,这一时期男生和女生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显现出各自鲜明的性别特征。在这一时期,个体的性器官明显发育并出现第二性征,性意识迅猛觉醒,从而进入性的活跃期。中学生性心理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对异性的疏离与排斥
这是一段短暂的、引发日后对异性兴趣与爱恋的前奏曲。这一阶段大约出现在小学高年级及中学低年级。青春初期,由于对性别、性角色的心理认同的增强,以及对第二性征发育的不安和烦恼,使得一些学生此时对异性有意疏远。
(二)对异性的关注与接近
短暂的疏远与排斥之后,是渐渐加深的关注与接近。大约在初二或初三年级逐渐明显,表现为刻意修饰打扮自己,并以各种理由接近异性。少数大胆者会从眉目传情发展到写纸条、写信示爱。此阶段的少男少女对异性的关注具有明显的好奇性、试验性、模仿性和盲目性,其交往指向多是泛泛的,大多是因相互的好感自然吸引。
(三)对异性的追求与爱恋
随着对异性关注的增多和接近的频繁,高年级的学生已经能感受到异性吸引的情感撞击和性欲的冲动。当这种心理较为专一地指向某一异性时,便有了纯洁而幼稚的初恋,并产生相应的追求行为。
五、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学习准备
1.定义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两个维度
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的方面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横向的学习准备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
3.学习准备与学习的关系
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二)关键期
1.定义
关键期是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2.对教学的要求
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六、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生物遗传因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通过遗传可以使某种生物保持其物种特征。遗传是通过影响人的生物特性来影响人心理机能的发展的,而并非心理机能直接遗传。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或自然前提,是影响心理发展的潜在因素,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二)社会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指影响心理发展的所有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对人的发展影响较大的不是自然环境而是社会环境,尤其是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其他因素所无法替代的。1.父母抚养方式的影响
父母抚养子女的方式随社会文化变迁及教育理念的演变而有所改变。根据父母教育子女时在管束、期望、教诲、关爱四个维度上所表现的高低程度,鲍伦德将父母分为三大类型:(1)专制型父母,其教育方式是管束与期望较多,而教诲与关爱较少。即管而不教、严厉苛刻。(2)威信型父母,其教育方式的特征是在管束、期望、教诲、关爱四个维度上都较好。即管之、望之、教之、爱之四者兼具。(3)宽容型父母,其教养方式及特征是关爱有余,教诲宽松,管束与期望明显不足。实践证明,威信型父母的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家庭氛围的影响
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人格的发展,而争吵不休、关系不睦的家庭,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
(三)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具有相对独立性,能根据预定目的和自身规律持续而有效地对学生实施系统的教育影响,在影响学生心理发展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教学内容、教师角色、学校校风、同伴交往等方面的作用而实现的。
移动端访问: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热门考点5.1中学生心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