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综合素质》终极冲刺试题二
编辑: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6-01-19
22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
1、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
A.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B.科学发展观
C.“三个代表”思想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理论
2、在西安,两岁半女童在校车内窒息死亡。其所在幼儿园( )。
A.没有责任,与家长有关
B.没有责任,校车司机承担主要责任
C.有责任,没有采取措施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
D.有责任,不应该雇佣校车,而应自己购买符合规范的校车
3、根据《教师法》,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对教师进行考核的内容不包括( )。
A.业务水平
B.工作态度
C.工作成绩
D.工作年限
4、最早记录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著作是( )。
A.《水经注》
B.《徐霞客游记》
C.《禹贡地域图》
D.《天工开物》
5、伤痕文学泛指中国内地于1970年代末期开始的一种文学创作思想(潮流),是中国内地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最先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为1980年代中国内地的文学思潮的主流。主要是表现文化大革命为人们带来的精神物质上的巨大伤害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反思,是一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文学现象,在当时中国社会有广泛影响。较之于伤痕文学,( )不再满足于展示过去的苦难与创伤,而是力图追寻造成这一苦难的历史动因;不再限于表现“文革”十年的历史现实,而是把目光投向1957年以来甚至是更早的历史阶段。重新探究历史是非,对过去一贯以为正确而在实践中证明是错了的政策、路线、事件提出怀疑,并以艺术的方式加以充分而深刻的表现,因而被认为是伤痕文学的深化与发展。
A.反思文学
B.现代主义文学
C.后现代主义文学
D.平民文学
6、 “如果刘伟力被选进区计划生育委员会,他一定是结了婚的”。此断定是基于哪种假设?( )
A.某些已婚者不可以被选进区计划生育委员会
B.只有已婚者才能被选进区计划生育委员会
C.某些已婚者必须被选进区计划生育委员会
D.某些已婚者可以不被选进区计划生育委员会
7、学校( )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担任工作人员。
A.可以
B.不得
C.特别情况可以
D.经批准可以
8、冯老师在家访时坚持“四多四少”的原则,即“多一点针对性,少一点随意性;多一点肯定,少一点求全责备;多一点感情交流,少一点情况汇报;多一点指导,少一点推卸责任。”冯老师的做法( )。
A.不可行,仅报喜不报忧,一味迎合家长
B.不可行,虽重情感交流但回避了问题
C.可行,体现了他注重沟通策略,尊重家长
D.可行,体现了他严格要求自己,家长至上
9、李老师的教学能力很强,但他在讲课时常常说家乡话或者蹩脚的普通话。如果你是李老师的同事,你会( )。
A.不跟李老师说,上好课就可以了
B.不跟李老师说,这是李老师自己的事
C.跟李老师讲说好普通话的重要性
D.和李老师一起制订学普通话的方案,切实帮助李老师说好普通话
10、文化各个层面中最浅表的表现形态是( )。
A.行为文化
B.物质文化
C.符号文化
D.语言文化
11、《荀子?天论》中说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表明当时人们受小农生产方式影响,因天找食的( )的生存观念。
A.顺应自然
B.神佑福祉
C.君主垂爱
D.圣人怜悯
12、“p∧q”与“r∨s”这两个逻辑形式,它们的( )。
A.逻辑变项和逻辑常项都相同
B.逻辑变项不同但是逻辑常项相同
C.逻辑常项不同但逻辑变项相同
D.逻辑变项和逻辑常项都不相同
13、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重点是( )。
A.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B.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C.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D.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14、“如今这几年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人越来越多了,可以这样讲,所有想从事会计工作的人都想获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小朱也想获得注册会计师证书,所以,小朱一定想从事会计工作。”如果上述论证为真,最能加强该论证的是( )。
A.目前越来越多的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具有注册会计师证书
B.不想获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就不是一个好会计
C.只有获得注册会计师证书的人,才有资格从事会计工作
D.只有想从事会计工作的人,才想获得注册会计师证书
15、关于我国幼儿教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属于基础教育
B.属于启蒙教育
C.属于义务教育
D.属于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
16、《幼儿园管理条例》规定,应尊重幼儿的权利,严禁( )。
A.讽刺幼儿
B.冷淡对待
C.遗弃幼儿
D.变相体罚
17、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 )日内,作出处理。
A.15
B.20
C.30
D.60
18、小李是刚踏入教师队伍的新教师,他着急的时候说话会变得有些结巴,遭到学生和一些老师的耻笑。如果你是小李的同事,你会( )。
A.这是小李的事情,不笑话他,但也想不到办法来帮助他
B.当老师连话都说不利落,说明小李不适合做老师
C.告诉小李自己也曾有过同样的情况,并把自己的经验告诉他
D.在小李结巴时,告诉小李结巴得很厉害,这样可不行
19、教师赵某违反学校管理制度被校长在全校教师会议上点名批评,赵某的丈夫王某听说后,不辨是非,在校长下班的路上将其打成重伤,情节严重。依法应该对王某追究( )。
A.追究责任
B.行政责任
C.刑事责任
D.一般责任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仁者爱人”、中庸等,认为“仁”是一种最高的德性
B.苟子主张化性起伪,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C.老子首次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自然是道的基本特征
D.庄子之“道”。在世界观方面,庄子和老子一样,也以“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源,他发展了其思想的消极部分,由主观唯心主义变为客观唯心主义
21、有一幅著名的绘画作品,有人看了这幅画,“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这幅名画的作者是( )。
A.顾恺之
B.展子虔
C.阎立本
D.张择端
22、刚被学校领导批评过的宋老师郁闷地走进教室,看见几个学生在大声喧哗,便不分青红皂白地将他们训斥了一番。该做法体现了宋老师( )。
A.不能平等待生
B.不能调适自我
C.不能严慈相济
D.不能有教无类
23、方老师是个比较有个性的老师,他上的课非常受孩子们喜欢,但是他不注重衣着,常常邋里邋遢地出现在课堂上。如果你是方老师的同事,你会( )。
A.不跟方老师说,上好课就可以了
B.委婉地跟方老师说既要上好课,也要注意自己的形象
C.跟方老师说邋里邋遢的遭人厌,以后要改正
D.不跟方老师说,这是方老师自己的事
24、小明在幼儿园从不睡午觉,老师不管;晚上常常看电视到很晚,家长也不干预。其老师和家长违反了( )。
A.《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B.《义务教育法》
C.《劳动法》
D.《未成年人保护法》
25、李教师刚走进教室就看见小强和小敏打架,你推我拉,互不相让。下列处理方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马上制止,让两位幼儿到教师办公室解决
B.不予理睬,继续教学
C.批评训斥幼儿
D.了解原因,并引导幼儿自己解决矛盾
26、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是( )。
A.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B.教师的专业化尝试是从建立专门的师范培训机构开始的
C.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是在198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上确定的
D.对于非师范院校毕业或者教师资格考试合格的公民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应当进行面试和试讲
27、《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这要求素质教育应该具有( )。
A.全体性
B.基础性
C.发展性
D.直接性
28、下列不属于“三黄”的是( )。
A.黄帝
B.炎帝
C.帝喾
D.伏羲
29、 “他今年已满五十岁,不算年轻了,但在部级领导干部中他是最年轻的。”根据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这段话( )。
A.违反了同一律
B.违反了矛盾律
C.违反了排中律
D.不违反逻辑基本规律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4分,共42分)
30、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有三位分别来自中国、日本和美国的老师教学生画苹果。
中国老师走进教室说:“同学们,上一节美术课,我们学习了画水杯,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画苹果。大家先观察我是怎样画的。注意,先画一个正方形,注意,这个正方形要画得轻一些,因为最后要擦掉……好了,老师画完了。现在请大家拿出美术本开始画,注意我是怎样画成的。”——中国学生一次就画出了最像苹果的“苹果”。
日本老师手拿着一个苹果走进教室:“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苹果。大家喜不喜欢?如果喜欢,大家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但这个苹果不能吃,因为只有一个,而且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画苹果。”然后,将苹果放在讲台上,“现在,大家可以画苹果了。”——苹果还在,学生有了观察的对象,第一次画得可能像梨,第二次画得就有些像苹果了。
美国老师提着一篮子苹果走进教室:“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苹果。大家喜不喜欢?如果喜欢,大家可以上来拿一个。”同学们各自拿了一个苹果,老师接着说:“大家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玩一玩。这些苹果老师都洗干净了,如果喜欢,还可以把它吃掉。”一段时间过去了,许多同学已经吃掉了苹果。这时,老师开始布置任务:“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要画苹果,现在请大家在自己的本子上画上苹果。”——苹果已经吃掉了,学生第一次画得可能像南瓜,第二次可能像梨,第三次画得才有点像苹果。
结合案例,分析美、日、中三国教育的差异。(14分)
3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一天,一位老师给学生上科学课,主题是“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老师安排学生去校园里甚至校外大自然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并要做好记录,走出课堂的孩子们显得很兴奋。不久,一位同学跑过来说:“老师,我找到一只蚂蚱。”其他同学围过来看,突然一个同学说:“这是一只公的。”围观的同学哄堂大笑。老师问道:“你怎么知道的?”“我观察的,公蚂蚱有劲跳得高。”他自信地说。这是孩子最直接的推理,确实难能可贵。老师及时表扬到:“你真是一个小生物学家,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希望你能认真研究一番。”孩子认真地点点头,就在这时,又一位同学跑来告状:“一个同学把蚂蚱踩死了。”老师很快意识到这是一个绝好的教育机会,他走过去,几个同学正在气呼呼地责备那个同学,这位老师说:“一个蚂蚱也是一个有生命的物体。我们应该爱护有生命的物体。我相信,这位同学一定是无意踩死的。这样吧,老师提一个建议:不如挖一个坑,把它安葬了吧!”于是,在学校的草地上,举行了一个特殊的“葬礼”。
试从教师职业理念的角度,评析该老师的教学行为。(14分)
3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语文是盐
胡展奋
①近来颇听到一些批评当下语文教育模式误人子弟的言论,这原本正常。但渐渐地,有人(特别是一些作家)对语文本身鄙薄不堪,甚而主张“干脆废掉语文课”,这,就不正常了。
②但凡作家做学生的时候,语文课的成绩大抵都很好,未名之时也往往以此为炫资,然而不知何故,一朝名扬天下后却又常常鄙薄起语文教育来,说什么当年的语文课怎么扼杀他们的灵性了,更有甚者把近年来中国人文之不振也归咎于语文教育之弊。这似乎有点过分吧,而且颇有点忘恩负义的味道。
③语文是什么?语文永远不是文学,它只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是一门“传播语言文字内在本质和使用规律的基础学科”,如同“牙好,胃口才好”的原理一样,语文好,吸收其他知识的能力才真正的好,为什么?因为它是“母本性”的学科,人类所有的知识和想法都要通过它来表述,如同盐《尚书》:“欲作和羹,尔惟盐梅。”没有盐,人类整个烹调系统就崩溃了。
④作家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传播的能力固然很强,但是语文课的终极关怀并不是“批量地生产作家”,它远远不是专为一小部分作家服务的,它是通用性地为所有人服务的,低端的从断文识字开始,高端的一直到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军事家……纵令你是天才,但如果你是文盲,那你就什么也不是。
⑤是的,有的当下看起来很“伟大”的作家喜欢说,我从来不理会什么语法法则。没有语法之前,人类就不交流了?金文有什么语法?甲骨文有什么语法?唐宋八大家又有什么语法?我们现在的文章还超不过他们呢!就拿我来说,不理会语法,我的文章不是照样成了学生的范文。
⑥话,像是很雄辩的,就是有点“过河拆桥”。在弄清水分子之前,人类的确“用水”很多年了,但这一点也不能证明人类“从来不理会”水性,而把水当油来使。
⑦事实上,如此“不理会”的宣言就像“伟大”的厨师宣称“我用酱油、用味精照样烧菜,从来不用盐”一样,酱油和味精的“髓质”还不是盐吗?你明明不自觉地在按照规则行事,怎么能睁着眼睛说“语文根本没规则”呢?怎么能说“都是语文惹的祸”呢?假如不“入泮”(清代称考中秀才为“入泮”),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我想你这个只能在篝火旁讲述记忆文学的什么“家”恐怕连《三字经》甚或高玉宝的书也读不懂,更遑论唐诗宋词或“西方现代文论”了吧。
⑧语文是盐。在你立志成为什么“家”之前,还是要上上语文课的,因为人类所有的光荣与梦想,并不仅仅属于作家,特别是当下一些所谓的“名家”。
⑨他们都需要有语文的知识和功底。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3分)
A.议论文一般是有感而发的,本文就是针对一些批评语文教育模式的言论而阐述己见的
B.行文过程中,作者在有理有据地论证自己观点的同时,对某些错误言论进行驳斥,立论与驳论相辅相成
C.“忘恩负义”与“过河拆桥”这两个词在文中的具体语境中的意思是基本相同的
D.“欲作和羹,尔惟盐梅”意思是要想做出美味可口的食物,这当然要首推盐和梅了。强调了盐和梅在烹调中的重要作用
E.作家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传播的能力很强,因此语文课的终极关怀是多培养作家(2)下列的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用“牙好,胃口才好”与“语文好,吸收其他知识的能力才真正的好”进行对比,说明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B.文中采用“没有盐,人类整个烹调系统就崩溃了”与语文是“基础学科”作类比,说明盐在人类生活中的必要性
C.第五段采用例证法,作者旨在用事例说明可以“不理会什么语法法则”
D.本文主要采用比喻论证、类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在文中“过河拆桥”是指谁?其表现怎样?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4)联系全文,说说文章标题好在哪里,含义是什么?(4分)
三、写作题(本大题1小题,50分)
33、请以“我为什么要当教师”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移动端访问:幼儿《综合素质》终极冲刺试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