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六
编辑: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5-07-18
376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略。
2.A【解析】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3.C【解析】1岁半的儿童只能集中注意5~8分钟。
4.B【解析】模仿是幼儿最初学习语言的方式。
5.A【解析】新生儿期已经具备感知和相对成熟程度的神经系统。
6.A【解析】儿童人所(园)前体格检查和儿童入所(园)前家庭访视一般在特约医疗单位进行,通过检查可了解儿童生长发育及健康状况,以鉴定儿童是否适合过集体生活,并预防将传染病带入托幼机构。家庭访视是为了预先了解儿童的健康情况、生活习惯、个性等,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化保健。通过与儿童接触,可以使儿童与老师熟悉,入园后尽快融入集体。
7.C【解析】教师可以利用各季节收集的材料开展语言活动。语言活动的材料来源丰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收集:(1)从生活中收集材料;(2)从大自然中收集材料;(3)从儿童文学、动漫作品中去寻找材料。
8.A【解析】形成性评价也叫“过程评价”,它是在课程系统运行、发展过程中收集课程各个要素的相关材料,加以科学分析判断,以此调整和改进课程方案,使正在运行中的课程更为完善的一种评价方式。
9.D【解析】略。
10.C【解析】表现性评价既可以评价学生展现某种技能的水平,也可以直接评价学生创造的成果。表现性评价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任务,面对任务或问题时,学生必须自己创造出问题解决方法(答案)或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与结果。
二、简答题
1.【答案要点】(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2.【答案要点】(1)注意“母性敏感期”期间的母子接触。
(2)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
(3)父母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做出及时、恰当的反应,并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
三、论述题
【答案要点】(1)生活教育的目标。陶行知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陶先生对生活教育的定义是:“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在《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中谈道:“生活教育的目标,分析开来,在乡村小学里,应当包含五种:康健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可见,他提出儿童的生活教育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康健的生活即是康健的教育;劳动的生活即是劳动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即是科学的教育;艺术的生活即是艺术的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即是改造社会的教育。
(2)生活教育的内容。陶行知认为:生活是一部活的教科书。生活中“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之宝库,都是活的书”。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就是一所“以宇宙为教室,奉自然作宗师”的学校,“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工夫”成了晓庄的重要课程。陶先生对此十分赞赏:“他头上顶着青天,脚上踏着大地,东南西北是他的围墙,大干世界是他的课堂,万物变化是他的教科书,太阳月亮照耀他的工作,一切人,老的、壮的、少的、幼的、男的、女的都是他的先生,也都是他的学生。”这种把课程融人生活、把生活引进课程的教育理念不仅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还能够极大地调动儿童的主动积极性。
(3)生活教育的方法。陶行知创造性地提出了“做中学、做中教”(即“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做中学、做中教”说明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儿童的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所以,他极其重视实践,并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并改自己“知行”之名为“行知”。在教育方法论上,他特别重视儿童对知识的探索与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四、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幼儿教师要实现与幼儿的有效沟通,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与能力,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知识,以及观察力、沟通力、组织小组活动、指导游戏、指导幼儿行为、评价教育活动的能力等。其中,沟通能力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教师与幼儿的沟通主要有两个方面,非言语沟通与言语沟通。
(1)非言语沟通包括教师通过微笑、点头、抚摸、蹲下与幼儿交流等。教师与幼儿的身体接触有利于安定幼儿的情绪,让幼儿消除紧张、感到温暖、安全。教师可以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对幼儿的情感和感受可以获得真实的体验。
(2)言语沟通是指教师和幼儿直接交谈。个别或小组中的交谈是幼儿分享情感、心灵交汇的重要途径。它需要教师在抓住机会、选择话题、引发和延续谈话、激发和幼儿谈话的兴趣和积极性等环节上,具有灵活机智的策略、丰富的经验技巧。教师与幼儿之间平等地、民主地交流,并且是面向全体幼儿,这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幼儿教师要与幼儿实现有效的沟通,除教师要与幼儿平等交流以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技能:
①引发交谈的技能。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创造气氛,发现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将幼儿自然吸引过来。比如:“你能把你的想法告诉老师吗?”
②倾听的技能。用恰当的言语或非言语方式热情地接纳和鼓励幼儿谈话、提问,让幼儿产生受到尊重的喜悦感和自信心。利用目光接触是比较好的积极反馈方式。
③扩展谈话和结束交谈的技能。教师要学会用幼儿理解的方式引导幼儿将谈话持续下去。
同时,也要在适当时候结束谈话,让幼儿表现出满足感。比如:“老师还有点事情要去做,咱们下一次再好好谈谈好吗?”
④面向全体,注意个体差异。针对不同语言能力的幼儿采取不同的内容、方式进行沟通,多鼓励、多倾听,有效刺激幼儿交谈。比如:“你这一次比上一次说得更清楚了。”
2.【答案要点】问题一:当我们成人接触作品时,会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从画家的角度去揣摩作品的意义,而孩子可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在画面上发现的永远是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孩子说出“在抱臭脚丫”并为之哄笑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在生活中,他们时常会对一些字眼,如屁股、臭屁等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成人会有意避开或坚决禁止孩子说这些。应该说,这次的艺术欣赏活动为孩子提供了一次释放的机会,这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问题二:欣赏名画时,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与孩子之间的种种差异,将自己对画面的了解与理解先放在一边,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充分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与感受,认真倾听、愉快接纳孩子的声音,然后循着孩子的思路,引导他们更仔细地观察、更深入地思考画面的内容,实现有效的对话。在孩子们对臭脚丫产生兴趣之后,教师可以提问:他抱着臭脚丫的同时,眼睛看着哪里呢?仔细观察宝宝的表情,你觉得他想说什么……这样,孩子们的目光就会从臭脚丫这个点转移到画面的其他地方,从而感受到宝宝的可爱、母亲的慈祥、画面的温馨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涵。
五、活动设计题
【设计案例】《各族人民大团结》
活动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初步了解朝鲜族、蒙古族、汉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几个民族的服饰、生活习惯和居住地。
(2)欣赏几种少数民族的舞蹈音乐,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力和欣赏能力。
(3)激发幼儿对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认识欲望,培养幼儿尊重和热爱各民族的情感。
活动准备:
(1)音乐舞蹈录像:《爱我中华》。
(2)中国地图,五种民族娃娃图片。
(3)各民族有特色的音乐及儿童服饰。
活动过程:
(1)观看音乐舞蹈录像《爱我中华》,说说自己认识的民族,相互交流对各个民族的认识。藏族:男人带着有舌的毡帽,身穿长袍,斜开衣襟,腰间系一根衣带,一只主袖挂在身边,脚穿长筒皮靴。女人身穿长袍,外套背心,腰间系一条五彩横条的围裙。很多藏民是牧民,主要吃糌粑、喝酥油茶和青稞酒。对人表示敬意时,献上哈达。他们喜欢音乐舞蹈。蒙古族:身穿长袍,头上扎着头布,腰间束腰带,脚穿皮靴。喜欢赛马、射箭,还喜欢弹马头琴、唱歌、跳舞。蒙古族人民主要以放牧为主,在大草原上放牧马、牛、羊,住在可以随拆随搭的蒙古包。维吾尔族:主要居住在新疆,不论男女老少,都爱戴四棱小花帽,上面用丝线绣出各种花纹图案。穿斜襟衣服,没有扣子。没结婚的女孩子,头上梳着十几条小辫子,喜欢穿颜色鲜艳的连衣裙。维吾尔族服饰漂亮,喜欢唱歌跳舞。朝鲜族:男人上衣短,裤子大,裤脚扎灯笼;女的穿斜襟短衣和长裙,色彩鲜艳,梳着一条辫子。傣族:主要居住在我国的热带地区西双版纳,他们住竹楼,穿着上短下长、颜色鲜艳的长筒裙。在解放前,傣族妇女在田里劳动,男人在家带孩子,他们居住的地方多孔雀,他们都很喜欢跳孔雀舞。
(2)比赛:将民族娃娃送回家。分组将朝鲜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娃娃图片贴到中国地图上的相应居住地。
(3)听各民族的音乐,找出相应的少数民族儿童服饰。
(4)进一步欣赏不同民族的音乐,并创编舞蹈。
活动延伸:
(1)利用挂历纸等废旧材料制作少数民族服饰,如新疆帽、藏族围裙等。
(2)在活动区听民族音乐、创编舞蹈。
移动端访问: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