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综合素质》考前模考卷三
编辑: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5-08-23
403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区别的考查。
【名师详解】A项观点是错误的,说法过于片面,素质教育与考试二者之间并不矛盾。推行素质教育就是要对考试的内容、方法以及对考试结果的评价等都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素质和不断促进课程、教材、教学改革的评价体系。只要正确地、科学地实施考试,就完全可以引导素质教育走向既定的目标。同时,可以有效地激发和维持学生的积极性,投入到学习过程,从而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
2.【答案】D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布鲁巴奇教学反思方法的考查。
【名师详解】布鲁巴奇提出的四种教学反思方法包括: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和行动研究。
3.【答案】A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终身教育的考查。.
【名师详解】“终身教育”这一专门术语,最早是由法国成人教育思想家保罗•朗格朗于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二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会议上首次提出的。
4.【答案】B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考查。
【名师详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六条规定,中小学生旷课的,学校应当及时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取得联系。未成年人擅自外出夜不归宿的,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其所在的寄宿制学校应当及时查找,或者向公安机关请求帮助。收留夜不归宿的未成年人的,应当征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同意,或者在二十四小时内及时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所在学校或者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5.【答案】C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考查。
【名师详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
6.【答案】A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教师、学生权利和义务的考查。
【名师详解】教师、学生合法权益的集中体现的是学校合法权益。
7.【答案】B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学生权利的考查。
【名师详解】略
8.【答案】A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教师权利和义务的考查。
【名师详解】A项属于教师的权利,B、C、D三项属于教师的义务。
9.【答案】C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师爱的考查。
【名师详解】教育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活动,其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内因的作用,是教育取得成果的关键。师爱正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动力。发挥师爱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尊重与信任学生;(2)面向全体学生;(3)关注学生全面发展;(4)热爱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据此可知本题正确答案为C。
10.【答案】D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艺术鉴赏知识的考查。
【名师详解】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他的《合唱交响曲》又名《第九交响曲》。
11.【答案】D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我国文化常识的考查。
【名师详解】在古代,男子成年后对年龄都有专门的代称。其中,二十为弱冠,三十为而立,四十为不惑,五十为知天命,六十为花甲,七十为古稀,八十为耄耋。
12.【答案】A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我国古代文学常识的考查。
【名师详解】题干诗句描写的作者是蒲松龄,其代表作是《聊斋志异》。李贺,唐朝诗人,被誉为诗坛的鬼才。干宝,东晋文人,其代表作是《搜神记》。吴承恩,明代小说家,其代表作是《西游记》。
13.【答案】D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我国古代文学常识的考查。
【名师详解】《西北有高楼》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不属于陆机的作品。
14.【答案】D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我国古代科技知识的考查。
【名师详解】南朝的祖冲之最杰出的贡献是最先把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还写了数学专著《缀术》。
15.【答案】D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中国四大发明的考查。
【名师详解】造纸术在唐朝中后期外传,而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在宋元时期经阿拉伯商人传入欧洲,对封建主义社会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16.【答案】C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科技知识的考查。
【名师详解】相对论是20世纪的重大成就。相对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相对论提出于1905年,广义相对论提出于1915年(爱因斯坦在1915年末完成广义相对论的创建工作。在1916年初正式发表相关论文)。
17.【答案】D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文学知识的考查。
【名师详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18.【答案】C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文学知识的考查。
【名师详解】《上尉的女儿》是普希金的作品。
19.【答案】C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
【名师详解】从“微利”时代,“价格竞争”可看出是“买方市场”。
20.【答案】A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
【名师详解】材料中并未提及文学创作,因此B项错误。C项中欣赏是文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最主要的部分,因此C项错误。D项中文学欣赏活动的普及奠定的是现代文学理论的基石,因此D项也错。而本材料正是通过描述文学欣赏的重要性来提出现代文学理论重视文学欣赏的观点的,因此A项正确。
21.【答案】D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
【名师详解】文段的主旨是说明使自己的声调、音量、节奏与对方相称会使人们谈话时心理上更具有共同感。由此可知D项正确。
22.【答案】A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名师详解】题干断定:在尾气排放新标准实施后的头三个月中,“宏达”车在春江市的月销售量仍然保持在去年年底达到的水平,但在春江市的汽车市场上所占的销售份额明显下降。由此可推出结论:这三个月春江市汽车销售总量明显增加。因此,A项不可能为真。
23.【答案】D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名师详解】如果魔术师表演同一个节目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那么,好奇者的推断不能成立。例如,当他用快速摄像机记录下魔术师的手法时,魔术师完全可以使用有诈的扑克牌或志愿者。D项指出了这一漏洞。其余各项均不能确切地指出好奇者推理中的漏洞。
24.【答案】B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文学中文体写作知识的考查。
【名师详解】略
25.【答案】A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艺术鉴赏知识的考查。
【名师详解】拜占庭艺术是从4世纪末到l5世纪以君士坦丁堡(即古希腊城市拜占庭)为中心的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和基督教会相结合的官方艺术。
二、材料分析题
1.【考查要点】本题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考查。
【参考答案】(1)小刚的父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三条“父母或
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依法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中关于家庭保护的规定。
商场的负责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八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中关于社会保护的规定。
小刚的班主任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八条“关心、爱护学生”和第二十一条“学校、幼儿园、托管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的学校保护规定。
(2)材料中公安人员的行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五条“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涉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案件,应当照顾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并根据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办理”中关于司法保护的规定。
2.【考查要点】本题是对《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考查。
【参考答案】本案例中王老师对待两名迟到学生的不同做法没有达到教师应有的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的基本要求。教师的公平与公正要求教师在育人的态度和行为上主持正义,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论学生的性别、相貌、能力、天赋、经济条件、家庭背景等主客观条件,都要用同一标准对待学生。王老师根据成绩的好坏区别对待学生,没有认识到其实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只是还没有被老师发现或被老师忽视。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应平等对待,服务于全体学生,不应厚此薄彼。
王老师有失公平的做法可能会使他在学生间的威信下降,也会给那些受到歧视的学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写作题
【参考例文】
论道德养成途径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将美德与知识等同,由知识的可教而得到美德可教。但是美德又不仅仅是知识,美德可以是“知识”以外的东西,是一种人们践行道德的“见识”。这样,美德就不可能仅仅通过德育的说教与学习获得。在《普罗泰戈拉篇》中,苏格拉底也曾提出过“美德不可教”的命题,这与他的“美德即知识”前后矛盾。道德究竟可教吗?我认为,道德不是单纯由“教”得来的,道德是在有教育的环境中养成的。
我认为道德养成的途径有三条: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专门的道德知识的教授;基本知识的传授。
这三条途径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占首要地位的是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由于人的
社会属性,无时无刻不处于社会化进程,受到社会各个方面(如家长、教师、同伴、媒体等)的影响,社会氛围无疑在个体道德认知和情感体验及价值判断中占重要地位。关怀理论注重人的情感的关注与培养,通过关怀与理解营造一个充满温情和人文精神的环境,经验会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使个体更有可能在看待和对待他人时充满温情。
其次是基本知识的传授。这里的基本知识是指除专门的道德知识以外的知识,并且是指,在学校中进行的有组织地学习知识,既包括学科知识,又包括活动课程知识。虽然各个学科有各自的主要教育目标,但道德教育必然会不可避免地隐含其中——普通课程的学习可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给学生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其对道德的情感体验。如在语文的学习中,个体常常会沉醉于优美的文字,产生对祖国独特文化的热爱,这种热爱极有可能在社会行为中转化为维护社会公德的言行,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一般知识(非德育知识)的学习,可以开阔一个人的眼界,转变其思维方式,使其自然而然处于一种高姿态,从而对社会甚至整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宏观的把握,而不是只看到表面的、暂时的利害和个人的得失,提高了个人的道德境界。活动课程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同时也把道德实践包含在内,使课程的道德教育功能更全面。
再次为道德知识的教授。道德知识偏重于“教”而非“育”,是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总结与体系化,是独立的德育过程。这种专门知识自成体系,是有意的研究结果,对于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意识、规范受教育者的行为有一定作用,但易流于教条主义和口号化,使人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
道德是每个人应追求的品质,但道德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生要做的功课。学校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对于学生的道德养成,学校应提供良好的氛围,不但要在知识传授、课程设置以及学校氛围营造上下工夫,而且要给学生道德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
移动端访问:小学教师资格《综合素质》考前模考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