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冲刺模考试卷及答案三
编辑: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3-08-26
581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狭义的教育指的是学校教育。
2.B【解析】集体目标制约着群体的心理,它的确定对于集体的形成和巩固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在班集体建设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目标和规范。
3.B【解析】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它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4.B【解析】观察精确性上有明确提高大约在9岁,一般为三年级。
5.D【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教育的终身化;二是教育的全民化;三是教育的民主化;四是教育的多元化;五是教育科技的现代化。
6.D【解析】美育教育就是通过建立审美化的教育活动而实现的存在于全部教育过程之中的一种美育。师表美就是教育美的一种。
7.D【解析】智育的主要任务是用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学生,教给他们基本技能、技巧,使他们具有运用知识的本领,发展他们的智力。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并不能说明该生的智力水平差。
8.D【解析】小组活动的特点是小型分散,便于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
9.C【解析】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教育即生活”。
10.D【解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1.A【解析】有正确的学生观是班主任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
12.A【解析】成功教学法主张对学生实施鼓励性评价。
13.C【解析】《学记》指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说明古代学校既有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
14.B【解析】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教学方法。
15.B【解析】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这两种概念最初来源于威特金对知觉的研究。
16.A【解析】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有意义接受学习。
17.D【解析】全民教育是近1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
18.A【解析】洛克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人涂抹,外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19.C【解析】形象联想策略是指一种遵循形象化、组织化和联想化三条原则的学习策略。
20.C【解析】功能固着,即从物体通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21.A【解析】孔子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22.B【解析】态度的行为成分指个体准备对人、对事、对物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23.B【解析】荀子认为学习过程是闻-见-知-行。
24.C【解析】感觉记忆的存储时间是0.25~2秒。
25.B【解析】概念用词语表达。
26.D【解析】学生是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人,他们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27.A【解析】课外活动不可能代替课堂活动,课外活动是正规的教育活动,课外活动应与课堂教学的教育目标保持一致。
28.B【解析】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根据学科逻辑而编排的课程。学科课程是一种古老的和基本的课程形式,具有结构性、系统性、简约性等特点。它的优点在于强调每一门学科的逻辑组织,缺点是较少考虑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不利于学生联系社会实践。
29.D【解析】与新手相比,专家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也拥有解决问题所需的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
30.A【解析】狭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二、简答题
1.(1)主体性原则。指任何学习策略的使用都依赖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2)内化性原则。指训练学生不断实践各种学习策略,逐步将其 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并能在新的情境中加以灵活应用;(3)特定性原则。指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4)生成性原则。指学生要利用学 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生成某种新的东西;(5)有效的监控。指学生应当知道何时、如何应用他们的学习策略,并能反思及描述自己对学习策略的运用 过程;(6)个人自我效能感。指教师给学生一些机会使他们感觉到策略的效力以及自己使用策略的能力。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发育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小学生身上所展现的各种特征都还处于变化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这一阶段也是学生逐渐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方向发展的关键阶段,在他们身上潜藏着各方面发展的极大的可能。
3.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具有依附性,同时也缺乏原则性,但发展的趋势是稳定的、和谐的,具体表现为:(1)在道德认识的理解上,从直观、具体、较 肤浅的理解逐步过渡到较为抽象、本质的理解;(2)在道德品质的评价上,从只注意行为效果,逐渐过渡到较为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3)在道德 原则的掌握上,道德判断从简单依附于社会的、他人的规则,逐渐过渡到受内心道德原则的制约。
4.(1)教师促成的纪律。需要教师给予较多的监督与指导;(2)集体促成的纪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3)任务促 成的纪律。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使其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以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 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5.(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三、材料分析题
1.(1)此教学案例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教学。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 体、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和我国成功教育经验总结而提出来的。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因 材施教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
(3)在案例中,马老师知道小妮空间想象力很强,并且了解小刚一向身体灵活、运动能力强,这充分说明马老师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后面因材施 教奠定了基础。对于小妮,马老师说,你可以想象,你有个气球,然后双手使劲压气球,气球体积变小了,这时压力变大了,小妮很快就明白了;而对于小刚,马老 师说,你鼓起腮在嘴里憋一口气,别让气体漏出,然后用手压住一侧面颊,嘴里的气体体积变小了,你会感到压力变大,把另侧面颊变得硬邦邦,当你把手松开,口 腔空间变大,压力小了,面颊也软了,小刚也明白了。这也体现了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
2.(1)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2)所谓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相反,如果学习者并未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则是一种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
(3)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
件)的影响。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一般说来,学生所学的教科书或教材, 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概括,都是有逻辑意义的。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 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更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 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4)从本案例来看,材料本身有意义,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的是主观条件。也就是说,学生没有将新知识与适当观念联系起来,从而没有使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对学生意义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