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一
编辑: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6-11-29
55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列科学家取得的成就与化学学科研究领域无关的是( )。
A.哈伯发明合成氨技术
B.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C.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
D.居里夫人发现镭
2、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A.只滴加氨水鉴别NaCl、AlCl3、MgCl2、Na2SO4四种溶液
B.将NH4Cl溶液蒸干制备NH4C1固体
C.用萃取分液的方法除去酒精中的水
D.用可见光束照射以区别溶液和胶体
3、科学而艺术地设计板书是化学教师重要的教学技能.设计板书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
A.准确
B.条理
C.简洁
D.用示意图
4、下列对农作物收割后留下的秸秆的处理方法中,不符合“绿色化学”的是( )。
A.就地焚烧
B.发酵后作农家肥
C.加工成精饲料
D.制造沼气
5、下列初中化学认知性目标的学习行为所对应的学习水平最高的是( )。
A.记住
B.解释
C.识别
D.区分
6、《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必须完成的基础实验做出了硬性规定,下列不属于初中生必须完成的化学实验是( )。
A.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B.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C.收集不同的水样,测定其pH,并用图表或数据等表示实验结果
D.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7、( )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确定的师生活动成分及其相互联系与组织方式的谋划和方略.
A.教学方法
B.教学设计
C.教学策略
D.学习方法
8、下列哪项不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身边的化学物质”设置的二级主题?( )
A.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B.我们周围的空气
C.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
D.金属与金属矿物
9、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
10、提问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必须经历的事情,课堂提问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不属于化学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的是( )。
A.基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设置问题
B.设置开放性问题
C.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问题
D.针对优秀学生设置问题
11、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和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化学原理的教学方法是( )。
A.演示观察法
B.练习实践法
C.讨论谈话法
D.引导探究法
12、下列各组中两种微粒所含电子数不相等的是( )。
13、重在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获取和加工化学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方式是( )。
A.纸笔测验
B.档案袋评价
C.作业评价
D.活动表现评价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确定了4个一级主题
B.衡量教学的好坏,主要看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
C.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体现启蒙性和基础性
D.教师的讲解是学生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15、常温下,下列各组物质中,Y既能与X反应又能与Z反应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16、如下表所示的五种元素中,W、X、Y、Z为短周期元素,这四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Y、Z三种元素最低价氢化物的沸点依次升高
B.由X、Y和氢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只有共价键
C.物质WY2、W3X4、WZ4均有熔点高、硬度大的特性
D.T元素的单质具有半导体的特性。T与Z元素可形成化合物TZ4
17、在“制取氧气”教学中,某教师通过复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继而过渡设问“如此重要的气体如何才能获得呢”引入新课。该教师运用的导入方法是( )。
A.旧知导人
B.实验导入
C.问题导人
D.直接导人
18、下列试剂不会因为空气中的氧气而变质的是( )。
A.过氧化钠
B.氢硫酸
C.硫酸亚铁
D.苯酚
19、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 )。
A.科技教育
B.素质教育
C.减负
D.现代教育
20、化学课程标准的作用不包括( )。
A.指导教学
B.选拔人才
C.评价学习
D.编写教材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分,共25分)
21、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的永恒目标。适当理解科学本质观是科学素养的核心成分之一。我国在新颁布的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中提到,“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作为一种认识的方式,其本质观与科学的认识论和科学社会学有关,也与科学知识及其发展所固有的价值和信念有关。
(摘自梁永平.理科教师科学本质观调查研究.教育科学,2005年第3期)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试说明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基于科学本质观进行化学教学。
22、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科间的联系不断加强,以环境、能源、资源为线索的化学课程或以化学为主的综合理科课程不断问世,分科课程内部的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这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善于找到各学科知识点间的联结点,以培养发散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试说明设置重视学科间的联系的综合课程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2)新课程改革下,提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化学教学理念,化学课程如何体现新课理念?(摘自梁永平.理科教师科学本质观调查研究.教育科学,2005年第3期) 三、诊断题(本大题1小题,15分)
23、某化学教师为了检测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知识的掌握程度。设置了下列试题,并对学生的答题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
【试题】一位同学为了验证锌、银、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五个实验:①将Zn、Cu分别放入稀盐酸中;②将A9放入Cu(NO3)2溶液中;③将Cu放入AgNO3溶液中;④将Cu放入ZnSO4溶液中;⑤将Zn放入AgNO3溶液中。
下列实验组合不能验证锌、银、铜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⑤
【考试结果】有32.5%的同学选择了A或B。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正确答案是什么?
(2)试对学生解题错误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
(3)如果你要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小题,20分)
24、案例:
梁老师安排同学们分组进行生石灰与水反应的实验,大家都观察到如下现象:
①将水滴到生石灰上,过十几秒后才开始反应;
②生石灰块状固体碎裂:
③有白色“烟雾”生成并向空中上升:
④有“哧哧”的声音,水沸腾了。
经过讨论.大家对反应的原理、放热的现象都取得了一致的意见,但对实验中上升的白色“烟雾,,存在疑问.“这白色烟雾是什么呢?…‘为什么又会在空气中上升呢?”同学们议论纷纷。梁老师认为,这是一个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好机会,有必要调整一下教学计划,让同学们自己展开对这一问题的探究。于是提出了问题:
“同学们.根据这些现象你认为白色‘烟雾’的成分可能是什么?”
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大致有3种意见:
①白色“烟雾”可能是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滴;
②白色“烟雾”可能是随热气飘出的氢氧化钙固体小颗粒;
③白色“烟雾”也可能既含有小水滴又含有氢氧化钙固体小颗粒。
粱老师进一步引导探究:“请根据你的假设,设计并动手进行实验,证明你的猜测。”
顿时,教室里一片议论声,同学们积极动手开始了实验。大约过了十几分钟,看到多数同学已完成了实验,梁老师建议大家停下来,请各组谈谈自己设计的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我们将一只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白色烟雾上,烧杯上出现了水滴,所以,我们认为是水蒸气。” “你们没有认真观察”,另一组同学马上插话,“我们用的是玻璃片,除了水滴,还有白色粉末,连我拿玻璃片的手上都有了。”
“我们还向小烧杯中加了点水,又滴入了酚酞,结果变成红色的了。”
问题:
(1)你认为上述实验中白色“烟雾”的成分可能是什么?为什么会在空气中上升?
(2)2述案例中,梁老师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3)上述案例中,梁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哪些教学理念?
五、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30分)
25、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元素的内容标准: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材料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
课题2原子的结构
课题3元素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九单元溶液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材料三某版本教科书“元素”所呈现的部分内容:
一、元素
利用化学方法分析众多的物质.发现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其实只有一百多种,就像可拼写出数十万个英文单词的字母只有26个一样。例如,蛋壳、贝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而碳酸钙是由碳、氧、钙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再如,氧气(02)、二氧化碳(C02)的组成和性质不同.但它们都含有氧元素。
氧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原子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即核电荷数为8,化学上将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8的所有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同样,将质子数为1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将质子数为6的所有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可见,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
【讨论】
在下列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
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各种元素在地壳里的含量如图3—17所示,其中含量最多的是氧元素,它的质量分数接近50%,其次是硅元素。
自然界中,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几千万种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的(如图3-18)。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结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的数目有关。
要求:
(1)试对本课内容进行学情分析。
(2)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3)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4)设计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过程。
(5)对本课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
移动端访问:初级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