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试卷十
编辑: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5-08-27
350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洛克的“白板说”。
2.【答案】B。
3.【答案】D。解析:“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是指人的内心不同就像他们的面貌不同一样,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故选D。
4.【答案】A。解析:二班同学在老师“在与不在”时表现不一,说明李老师的领导方式倾向于专制型,致使学生对领导的依赖性较强。
5.【答案】B。解析:素质教育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故选B。
6.【答案】D。解析: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可以将教育功能划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负向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上述体现的是教育的负面作用,即教育的负向功能。
7.【答案】B。解析:教科书的编排形式通常有直线式和螺旋式两种。螺旋式教科书结构,就是把同一课题内容按深度、广度的不同层次安排在教科书的不同阶段重复出现,使得每一次重复都将原有的知识、方法、经验进一步加深拓广,逐级深化。故选B。
8.【答案】C。解析: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测验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故选C。
9.【答案】A。解析: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式授课。故选A。
10.【答案】A。解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是学记中的句子,指施教者杂乱无章施教而不按顺序进行,打乱了章法,就不可收拾了,它符合的教育原则是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故选A。
11.【答案】B。解析:根据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可以通过一种替代性强化即他人的经验来增强学习倾向,故选B。
12.【答案】A。解析: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13.【答案】A。解析:当一个人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题目中由外表充满魅力得出别的特征也有更好的评价属于晕轮效应。
14.【答案】C。解析: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这种注意是自发产生的。正在听课的同学对于迟到的小明产生的自发的注意.属于无意注意。
15.【答案】A。解析:上位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儿童在知道“芹菜”“萝卜”和“土豆”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是上位学习。
1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情绪理论的理解。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和丹麦心理学兰格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基本相同的情绪理论观点,人们称之为詹姆士一兰格理论。该理论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产物,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肉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即情绪是源于身体的反馈,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17.【答案】C。解析:对同一个目标同时产生两种动机,因能满足需要希望趋近它,又因它构成了对自己的威胁又想避开它,抉择时所引起的冲突即趋避式冲突。想要治好病是“趋”,怕动手术是“避”。故本题选C。
18.【答案】D。解析:逆向迁移是指后面学习的内容对先前学习的内容产生的影响。新近学习的是英语语法,之前学过的中文语法,新近学习对之前的学习产生了影响,属于逆向迁移。
19.【答案】D。解析:品德评价法是指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故选D。
20.【答案】A。解析:道德结构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小明经常迟到,是因为意志薄弱,因而需要从提高道德意志人手。
21.【答案】D。解析: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指导或由校外教育机关组织指导的,用以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课外活动的特点: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二、辨析题
22.【答案要点】
此观点是错误的。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是个体主观能动性。故根据题干中描述的情况就认为后天教育决定了人的发展是有失偏颇的。印染工的较强的辨色能力是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参加社会实践劳动而形成的结果。
23.【答案要点】
此观点是错误的。讲授法并不等同于“注入式”教学法。
(1)注人式也叫“填鸭式”或“满堂灌”,是指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接受能力,把学生看成消极、被动的客体,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求死记硬背。
(2)讲授法分为“注入式”讲授和“启发式”讲授两种。由于讲授法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不易发挥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性,容易形成“注入式”教学。但正确运用讲授法同样可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24.【答案要点】
此观点是正确的。儿童不能分辨勇敢和冒险是由于无法区分两者概念的差别,只注意两者在表现上的相似,是抽象思维水平低的缘故。
25.【答案要点】
此说法错误。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及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认知和控制。元认知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一是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二是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而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三种。
三、简答题
26.【答案要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7.【答案要点】
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28.【答案要点】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29.【答案要点】
(1)班主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
(2)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
(3)班主任是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协调者。
四、材料分析题
30.【答案要点】
(1)甲是多血质,乙是黏液质;
(2)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应区别对待:对甲同学要多安排任务或对其从严要求;对乙同学安排需要耐心的任务或给其更多的鼓励。
31.【答案要点】
(1)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遵循了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了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陈老师正确认识和评价了杨朗的优点,并鼓励他去参军,使他树立了自信心。
移动端访问: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试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