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试卷九
编辑: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5-08-23
327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中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从西周以后,出现“国学”和“乡学”,这是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说明在西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学校教育就诞生了。
2.C【解析】《论语》是孔子的言论集,汇集了孔子的政治、哲学、伦理等思想,也包括了他的教育思想。
3.A【解析】校园文化是学校创立的为保证各种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一种文化形态。
4.A【解析】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教育必须顺应这些特点,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5.B【解析】德育过程是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个体努力去践行道德信念,提高自身的过程,因此,二者的关系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6.B【解析】上课开始时为使学生做好各种准备而进行的工作就是组织教学。
7.B【解析】学校课程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而且师生可以积极参与,又富有特色。
8.A【解析】夸美纽斯奠定了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9.B【解析】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
10.C【解析】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11.C【解析】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钟表,它都是圆形的,这是知觉的形状恒常性。
12.D【解析】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A【解析】可利用直接发生和间接转化两条途径培养学习动机,其中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是利用直接发生途径。
14.C【解析】奥苏伯尔提出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15.D【解析】画线是复述策略,是认知策略的一种。
16.D【解析】“温故而知新”是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促进作用,属于顺向正迁移。
17.D【解析】略。
18.A【解析】“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的意思都是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教育,可见违背了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特点。
19.C【解析】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而且存在于动物界。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20.D【解析】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活动,是人类和动物所共有的生存活动,是探讨教育的起源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一个基本观点。
21.A【解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可以再生产科学知识。
二、辨析题
22.错误。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二者的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则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二者的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23.错误。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24.正确。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材料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25.错误。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如解决一般问题时,定势可能会起促进作用,而对特殊问题,定势很可能起阻碍作用。
三、简答题
26.【答案要点】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知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7.【答案要点】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
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2)注意启发。(3)讲究语言艺术。
28.【答案要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9.【答案要点】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其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
四、材料分析题
30.【答案要点】(1)这一案例中的班主任违背了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2)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①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②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教育者既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③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3)德育过程要坚持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①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含义,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②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及时检查,坚持不懈,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31.【答案要点】高考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这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与其他种类的考试焦虑相比较,高考焦虑有其特殊性,造成学生高考焦虑的主客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客观因素:
①学校及教师的压力。
②家长的高期望与压力。
③社会舆论及媒体的不当宣传及做法。
(2)主观因素:
高考对中学生来说是人生面临的第一次重要的选择,关系到每个学生一生的前途与命运。面对决定自己前途和命运的高考,学生必然会产生情绪的波动,甚至产生焦虑情绪。学生对高考的重要性的认识、知识准备、以往的开始经历和体验、人格特征等是考试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
(3)高考焦虑的辅导策略:
高考焦虑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多方面共同努力,方能见效。
①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
②寻求“社会支持”。
③指导学生自我教育。
④学会自我放松训练。
总之,高考焦虑辅导应本着“内外兼顾、标本兼治”的原则,既要指导自我教育,又要重视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寻求家庭、社会的积极支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高考焦虑行为,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移动端访问: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试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