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备考重点(一)
编辑: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3-11-13
48

柯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9~15岁)
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这时的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
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取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他做的是好丈夫应做的事;反对者则说,他这样做会给家庭带来苦恼和丧失名誉。
第二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取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这时的他们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该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不这么做,他要为妻子的死负责;反对者会说,他要救妻子的命是应该的,但偷东西犯法。
柯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俗水平。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这一水平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
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们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认为,法律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反对者认为,不论情况多么危险,总不能采用偷的手段。
第二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也称为原则或良心取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法律和权威的约束,而是力图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认为,尊重生命、保存生命的原则高于一切;反对者认为,别人说不定也像他妻子一样急需这种药,要考虑所有人生命的价值。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论给予教师的启示为:第一,有效的道德教育或品德陶冶必须根据各时期道德观念发展的特征而实施。第二,对早期儿童教条式的说教,忽略儿童对权威的看法与对需求的满足,很容易造成表面道貌岸然实则功利横行的现象。第三,负责教养者不应抱“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想法,让“趁热打铁”的各时期荒废过去,因为某一时期的道德观念若不能充分发展而打算后来设法补救,其功效可疑。
来源:育德教育(beijing.ysedu.com) 2013年10月29日 20:22:05 2014年教师资格招生简章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中学生品德的发展是随着其身体的发育、心理的完善而逐渐成熟起来的,与个人的认知发展水平、心理发展水平、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教养以及学校教育都有密切的联系。归纳起来,中学生品德发展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并以此指导行为的时期。中学生逐渐掌握伦理道德并服从于它,表现出独立、自觉地依据道德信念、价值标准等去行动,使学生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自觉性。
2.自我意识增强
在品德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更加关注自我道德修养,并努力加以提高。可以说中 学生对自我道德修养的反省性和监控性有明显的提高,这为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提供了 有效的前提。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由于不断地实践、练习,加之较为稳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导,中学生逐渐形成了与道德伦理相一致的、较为定型的道德行为习惯。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中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结构,使他们不仅按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逐渐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从总体上看,初中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荡性,表现为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虽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在此时期,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两极分化的时期。青少年品德不良、违法犯罪多发生在这个时期。根据研究,初中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主要表现在:
第一,道德认识快速提升。在此阶段,个体表现出明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他们开始意识到个人对他人、对集体和社会的责任,尽管他们会遇到个人力量不足的矛盾。他们开始主动了解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他人的思想品质,并自觉地进行评价。只是这种评价是模仿他人的评价尺度,缺乏一定的客观性。
第二,自我意识提高,自律性加强。这一阶段,小学时的任性和游戏色彩会逐渐减少,被较为自觉的意识所代替,他们开始关注自身生理、心理的变化,关注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对道德修养的反省性和监控性比小学阶段明显增加,这为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提供了有效的前提。
第三,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开始形成。这一时期,他们常以具体的道德形象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对于崇拜的人物或道德行为,会努力去模仿。有时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还没有完全摆脱情感冲动的特点。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这表现为能自觉地应用一定的道德观点、信念来调节行为,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
其实总体来说,中学生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的考试也并非大家所想的那么难,主要得靠大家熟悉书本里面所说的内容,相信大家一定可以考好的.
移动端访问:教育心理学备考重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