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核心考点:学习动机理论
编辑: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9-10-17
1178
在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动机理论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需要同学们在备考时很好的掌握。今天小编给同学们总结了该方面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备考的同学们更好的备考教师资格证考试。
(一)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斯金纳
观点:强化可以促进学习动机。
局限:只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而忽视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需要层次理论(重点)
代表人物:马斯洛
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
成长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观点:任何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发生的基础上被激发起来的。在学校,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与那些缺失需要未得到充分满足有很大关系。
(三)成就动机理论
代表人物:麦克里兰、阿特金森
趋向成功的倾向
避免失败的倾向
观点:在特定的情境中,如果个体趋向成功的倾向大于避免失败的趋向,那么他就敢于冒风险去尝试,并追求成功。如果很容易获得成功,反而会减低他的学习动机。
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学生最有可能选择的是成功概率约为50%的任务,因为这种任务最富有现实挑战性。
(四)成败归因理论
代表人物:韦纳
归因的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注意六个因素的三个维度:因素来源、稳定性、可控性
要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将成败归因于努力等因素。
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
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代表人物:班杜拉
以上就是小编给同学们总结的关于小学教师资格证的学习动机理论知识点,同学们都赶紧的学习起来吧,争取让自己在11月份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移动端访问:小学教师资格证核心考点:学习动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