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热门考点2.3小学儿童的学习
编辑: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4-10-20
241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潜能、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强调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追求的目标。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
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1)有意义学习的概念
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2)有意义学习的要素
第一,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包括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
第二,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中起主要作用;
第三,学习是渗透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以及个人等发生变化;
第四,学习的结果由学习者自我评价,即他们知道自己想学到什么和自己学到了什么。
(3)有意义学习的主要特征
第一,全神贯注:整个人的认知和情感均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第二,自动自发:学习者由于内在的愿望主动去探索、发现和了解事件的意义;
第三,全面发展:学习者的行为、态度、人格等获得全面发展;
第四,自我评估:学习者自己评估自己的学习需求、学习目标是否完成等。因此,学习能对学习者产生意义,并能纳入学习者的经验系统之中。
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这是行为主义者所强调的),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这是认知主义者所重视的),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主张废除“教师”这一角色,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真实或真诚;(2)尊重、关注和接纳;
(3)移情性理解。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被视为“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后来在维果斯基、奥苏伯尔、布鲁纳等人的推动下,这一理论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1.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方面。
2.建构主义学生观
在学生观上,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本身便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师需要在他们已有的经验世界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
3.建构主义知识观
第一,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
第二,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第三,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不意味着学生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4.建构主义教学观
第一,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以往的概念。
第二,教师除讲授学习材料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会生成新能力和技巧,结合学习材料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组织、评价、监督、控制自己的认知过程,最终能使学生独立进行理解性的学习。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启示
(1)探究学习
通过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学习与所探究的问题有关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支架式教学
这是指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然后逐步撤去支架,让学生独立探索学习。
(3)情境教学
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称为情境教学。知识、学习是与情境化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应该在真实任务情境中,尝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主要是以互动合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为教学活动取向的,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来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三、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能力差异
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智力是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般能力,能力差异主要体现在智力差异上,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智力水平的差异
智力分布近似正态分布,有些人的智力发展水平较高,有些人的发展水平较低,大多数人的智力属于中等水平。
2.智力类型的差异
能力类型差异是指构成能力的各种因素存在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的类型和品质方面。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能力早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能力早期的显露和大器晚成两个方面。
4.智力的性别差异
第一,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即很聪明的男性和很笨的男性都比女性多,智力中等的女性比男性多;第二,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我们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二)认知方式差异
1.认知方式的含义
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2.认知方式的分类
(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
场依存型的学生:对事物作出判断时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容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
(2)反思型与冲动型
冲动型学生往往以很快的速度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回答问题时很快就作出反应;反思型学生则不急于回答,他们在作出回答之前,倾向于先评估各种可替代的方案,然后给予较有把握的答案。
(3)辐合型和发散型
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和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
发散型认知方式则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3.认知方式差异的教育意义
认知方式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四、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5.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除此之外,激发需要、明确目的、积极的鼓励、适当的竞赛、教师的期望等都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堂中正确引导
3.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
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