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德园师微信公众号
每日推送精彩考试报考
长按二维码识别
微信搜索“育德园师课堂”
育德园师客户端
报考,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道题,每题2分,共60分)
1.著名的“白板说”的倡导者是()。
A.卢梭
B.杜威
C.洛克
D.斯宾塞
2.小红为了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学习非常刻苦。她的学习动机表现为()。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求知欲
3.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的理论是()。
A.外铄论
B.内发论
C.环境决定论
D.多因素交互作用论
4.儿童在家中养成的爱劳动的习惯也会在学校中表现出来,这是()。
A.知识迁移
B.技能迁移
C.态度迁移
D.行为规范迁移
5.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个体的早期发展更多地体现了()。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实践属性
D.现实属性
6.学生学习体操动作,这种学习属于()。
A.信号学习
B.连锁学习
C.辨别学习
D.言语联结学习
7.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A.教师
B.学生
C.内容
D.课程
8.智力也叫认识能力,其核心是()。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思维力
D.想象力
9.“举一反三”与“触类旁通”体现的是()。
A.创造性
B.学习动机
C.学习迁移
D.学会学习
10.以词汇学习、实物、图片、图表、图形等为内容的学习属于()。
A.概念学习
B.命题学习
C.符号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11.“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是()原则的集中体现。
A.启发性
B.直观性
C.巩固性
D.循序渐进
12.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一般是由学生完成一些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测验,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估,或者凭教师的日常观察记录,或与学生面谈进行的评价是()。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正式评价
D.非正式评价
13.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之一是他们的学习是一种()学习。
A.直接性
B.多样化
C.复杂化
D.规范化
14.对一个玩具,儿童既可按颜色归类,也可按形状归类,还可按大小归类,说明这时儿童的认知水平已达到()。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5.允许成绩优秀的学生跳级,体现了()原则。
A.启发性
B.直观性
C.因材施教
D.巩固性
16.教师的批评或不赞成,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存在着()。
A.负相关
B.正相关
C.没有关系
D.若有若无
17.明代以后使科举考试形成固定格式的是()。
A.八股文
B.程朱理学
C.《四书》和《五经》
D.六艺
18.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只有个人的意义的群体是()。
A.松散群体
B.联合群体
C.非正式群体
D.集体
19.注重学生基础学力培养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学校课程
20.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是()。
A.家庭
B.社会
C.学校
D.工作单位
21.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的方式是()。
A.推理式
B.启发式
C.算法式
D.演绎式
22.“四有、两爱、两精神”的教育目的出自()。
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3.教育()是对教育专制性、等级化和特权化的否定。
A.全民化
B.民主化
C.现代化
D.终身化
24.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测定的评价是()。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正式评价
D.非正式评价
25.教师对学生思想的认可与学生成绩有()趋势。
A.负相关
B.正相关
C.没有关系
D.若有若无
26.教科书的主体部分是()。
A.提纲
B.课文
C.目录
D.习题
27.直接认知被评价者的最好方法是()。
A.观察
B.测验
C.调查
D.谈话
28.测验主要以()进行。
A.口试
B.笔试
C.面试
D.交谈
29.学生将特殊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对所学内容在信念或态度上表示正面肯定的情感教学目标是()。
A.接受
B.反应
C.形成价值观念
D.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30.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A.松散群体
B.联合群体
C.非正式群体
D.集体
二、简答题(共5道题,每题5分,共25分)
1.主题班会的形式有哪些?
2.指导教学包括哪六项主要活动?
3.课程计划对学校有何指导意义?
4.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有何影响?
5.为什么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
三、材料分析题(共2道题,每题15分,共30分)
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不会听课的小刚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 玩上半节课,等到被教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内容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因此,他的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很着急。 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问题:请分析小刚不会听课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
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有人认为,科学家研究自然现象、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是一个探究未知的认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虽然是学习人类已知的知识,但对于学生来说,这些知识仍然是未知的,仍然是一个探究未知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认识过程。
问题:请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及教学过程的本质,分析下面这一观点。
四、教学设计题(共1道题,每题35分,共35分)
材料二:
秦兵马俑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它出土于西安以东30千米的临潼。
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50多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 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l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6000个左右。一号坑上面,现在已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 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俑、马俑相间,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 军阵,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
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前列,像是在指挥身后的军吏和士兵行进。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高级将领。
武士俑高1.8米左右,体格健壮,体态匀称。身上穿着战袍,套着铠甲,脚上蹬着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头发大多挽成了偏向右侧的发髻。它们有的握着铜戈,有的擎着利剑,有的拿着盾牌。个个目光炯炯,双唇紧闭,神态严峻,好像一场大战就在眼前。
骑兵俑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紧口裤,足蹬长筒马靴,右手执缰绳,左手持弓箭,随时准备上马冲杀。
车兵俑则分为驭手和军士,驭手居中而立,驾驭着战车,军士分列在战车两侧,保护着驭手。
弓弩手个个张弓搭箭,两眼盯着前方,或立,或跪,随时准备将利箭射出去。
马俑与真马一般大小,一匹匹形体健壮,肌肉丰满。那跃跃欲试的样子,好像一声令下,就会撒开四蹄,腾空而起,踏上征程。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观察,它们神态各异: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 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它们的身 旁,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
秦兵马俑,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请在上述三个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某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识等)进行教学设计。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
2.C【解析】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3.B【解析】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4.D【解析】爱劳动的习惯是一种行为规范,题干体现了行为规范的迁移。
5.A【解析】个体在早期的发展中受社会的影响还不是很大,因此,更多地体现了自然属性。
6.B【解析】连锁学习是指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联结。体操正是如此。
7.D【解析】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8.C【解析】智力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组成的,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9.C【解析】这些都是学习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10.C【解析】符号学习不仅包括词汇学习,也包括非语言符号的学习。
11.D【解析】如果教学不按一定顺序,杂乱无章地进行,学生就会陷入紊乱而没有收获。
12.A【解析】题干是对形成性评价的阐释。
13.D【解析】学生的学习是由一定的教育制度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来规定的。
14.C【解析】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可以从多个维度对事物进行归类。
15.C【解析】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有差别地教学。
16.A【解析】教师对学生的批评越多,学生学习越被动,成绩越差。
17.A【解析】明代以后规定八股文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18.B【解析】题干符合联合群体的内涵。
19.A【解析】基础型课程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
20.c【解析】学校可在日常教学中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21.B【解析】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的方式叫启发式。
22.A【解析】《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所有人才都应该做到“四有”、“两爱”和“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23.B【解析】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专制性、等级化和特权化的否定。
24.B【解析】题干是对总结性评价内涵的解释。
25.B【解析】教师对学生思想的认可度越高,学生学习越主动,成绩越好。
26.B【解析】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27.A【解析】在教学中评价一些不易量化的行为表现和技能性的成绩时,最好使用观察法。
28.B【解析】笔试是考核、测定成绩的基本方法。
29.C【解析】题干是对形成价值观念的解释。
30.D【解析】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简答题
1.主题报告会,主题汇报会,主题讨论会,科技小制作成果展评会,主题竞赛和主题晚会。
2.(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2)呈现新材料;(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4)提供反馈和纠正;(5)提供独立的练习;(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
3.课程计划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确定工作步调的依据,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和其他活动的依据。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开设计划中 设置的学科,保证各门学科教学时数;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活动,使学校保持稳定的教学秩序,使学生在德、智、体多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4.(1)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射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 造良好的课堂气氛。(2)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只有当教师焦虑适中时,才会激起教师 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
5.首先,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主,教育质量就能提高,反之则下降,这是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工作经验的总结。其次,学校工作在时间上,大部分用于教学;在内容上,以间接知识为主;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
三、材料分析题
1.(1)原因:①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虽已发展了有意注意,但还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
②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如果教师讲得再有趣一些,他肯定会全神贯注听课的。
③虽已上了三年级,却还未养成上课听讲的良好习惯。
④不适应教师的讲课形式或不喜欢任课教师,而“迁怒”于听课。
⑤平时他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而教师的批评正是一种关注,潜意识想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不认真听讲。
(2)方法:①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小动物、童话、实物等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也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②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小学生提各种问题来激发学习动机。
③帮助学生在上课前调整好情绪。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听好课的基础。
④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在听讲时,思考哪些是重点,认为重点的就记下来,准备课后复习。同时,对一些没听懂的也要记下来,以便下课问教师或同学。
⑤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小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比如,平时交往中,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经常提问。
2.【答案要点】(1)教学过程是指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2)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3)教学过程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 特殊性表现在:①间接性;②教育性;③有领导的认识;④交往性。
四、教学设计题
答案:略。
COPYRIGHT © 2006-2025 教师资格证考试版权
所有:育德园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