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3-06-08

北京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教育学》模拟试题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⒈提出结构主义教学和发现式学习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布鲁纳

C赞科夫         D布鲁姆

⒉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洛克.

C卢梭      D昆体良

⒊教育对政治发展起(    ).

A决定作用.       B加速作用.

C延缓作用        D推动或阻碍作用.

⒋根据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做到 (    ).

A循序渐进        B因材实教

C 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⒌ 我国首次在中央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概念是(    ).

A1993             B1994  

C1995             D.1996  

⒍西方中世纪教会学校的教育内容是(    ).

A六艺             B三科    

C七艺             D四学.

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取决于(    ).

A校长            B家长.  

C学生            D教师.

⒏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教育家是(    ).

A杰克逊           B布鲁纳    

C布卢姆           D杜威.

⒐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是在(    ).

A唐朝末期        B.明朝末期

C宋朝末期        D清朝末期

⒑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的(    ).

A 教学工作         B德育工作.    

C学生工作         D团队工作.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11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_________

12.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教育是具有先导性、全局性、_________

13.决定教育性质的因素是_________

14.教育的本体功能是_________

15.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_________

16.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为自觉性、独立性和_________

17.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以学习_________为主。

18.揭示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的教育家是_________

19.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_________的活动。

20.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_________的过程。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三、判断说明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说明理由

21.“双基教学”是中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22.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是教育现代化


23.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24.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奖励、评比和操行评定。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25.德育过程应遵循哪些规律。



26.简述教师劳动具有哪些特点


27.简述终身教育思想对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



28.教师应如何备好课?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29.结合实际试论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30.结合实际试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2、A 3、A 4、B 5、B 6、C 7、D 8、A 9、D 10、C

二、填空题

11、教育学 12、基础性  13、政治(政治制度) 14、教育育人(育人)

15、学校教育制度(学制) 16、创造性 17、间接知识 18、赫尔巴特

19、品德  20、交往与活动

三、判断说明题

21、答:正确

A、“双基”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2、答:正确

A、教育现代化指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等方面现代化;

B、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

C、教育改革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途径和动力。

23、答:错误

A、小组合作学习把学习者分成各个小组,为了共同完成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B、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24、答:正确

A、品德评价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B、品德评价通常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方式。

四、简答题

25、答:德规律如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4、德育是一个长期的和反复的过程。

26、教师具有的劳动特点如下: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脑力劳动,本质特点是一种精神劳动,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劳动。表现为:

1、劳动对象的多样性:(知识文化和学生)

2、劳动手段的主体性:

3、劳动时间的延续性:

4、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5、劳动成果的精神性:

27、终身教育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影响如下:

1、形成了对教育的全新认识、全新理解;

2、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社会学习化;

3、加强学校与社区、职业界的结合;

4、由重视人的“受教育权”转向重视人的“学习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

28、教师备课要求如下:

A、深入准确的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B、要有针对性,适合学生的特点;

C、要根据社会、科技和学生对象的变化而变化;

D、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做好备课的各种准备。

育德教育

五、论述题

29、答: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

一、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结合实际分析)

2、学校教育由专业教师来施教;(结合实际分析)

3、基础教育处在人的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结合实际分析)育德教育

二、教育发挥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

1、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结合实际分析)

2、要正确处理内因和发因的关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实际分析)

3、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作用。(结合实际分析)

30、答:教学具有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具体体现在: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首先,科学的世界观和先进的思想都需要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做基础;(结合实际分析)其次,学习知识本身是一项艰苦的劳动,通过知识的学习过程可以锻炼培养学生的优良的道德品质。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和发展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结合实际分析)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二是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因此教育永远具有教育性。

育德园师微信公众号

每日推送精彩考试报考
长按二维码识别
微信搜索“育德园师课堂”

加入QQ群一起来考证!

QQ群号:723236610

点击进入

育德园师客户端

报考,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一键安装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