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基础测试卷(6)

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6-06-24

  小学教师资格证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科目基础能力测试模拟试卷,共6套试题,每套试题20道选择题,3道简答题,2道材料分析题,以及2到教学设计题,总计150分,并且每套试题的后面均有参考答案和解析供参考和学习。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

  A.《论语》

  B.《学记》

  C.《四书集注》

  D.《孟子》

  2.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  )。

  A.学校制度的建立

  B.各级各类学校的出现

  C.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的出现

  D.中国近代社会的形成

  3.(  )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A.教育规律

  B.教育现象

  C.教育事实

  D.教育问题

  4.守恒指物体不论形态如何变化,其质量恒定不变。皮亚杰认为,儿童开始具有守恒观念的年龄阶段是(  )。

  A.O~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5.奥苏伯尔认为,适用于年幼的儿童及年长的学生学习新学科或新材料的早期的学习方式是(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

  6.对于经常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一旦发现他有好的表现,马上就给予表扬。这种鼓励能帮助他改掉自己的坏习惯,从而养成良好的品行。这种做法在心理学上叫(  )。

  A.消退

  B.正强化

  C.负强化

  D.间隔强化

  7.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是一种(  )的观点。

  A.外铄论

  B.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C.内发论

  D.本能论

  8.对教学的意义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

  B.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C.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

  D.教学就是智育

  9.德育应坚持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所以(  )。

  A.只采用说服教育法即可

  B.可以采用适当体罚

  C.说服教育为主,辅以纪律约束

  D.纪律为主,说服为辅

  10.下面对于差生的教育方法中,正确的是(  )。

  A.差生被安排在远离教师的座位上,或者安排在近处的便于控制的位置上

  B.教学过程中很少注意差生,当课堂出现干扰时,教师倒是经常向差生望去

  C.对差生回答问题出错的时候,少直接批评

  D.差生回答问题的时候,经常没等其说完

  11.在教师的人格中有两种重要特征对教学有显著影响:一是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二是(  )。

  A.说到做到

  B.敬业精神

  C.热心和同情心

  D.重义气讲交情

  12.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这说明其思维具有(  )。

  A.指向性

  B.流畅性

  C.变通性

  D.独创性

  13.不是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内容的是(  )。

  A.发展性咨询与辅导

  B.心理治疗

  C.适应问题的咨询与辅导

  D.学习心理问题的咨询与辅导

  14.某语文老师在上课时,为了便于学生记忆经常用歌谣、口诀等方法,充分利用音韵和节奏把零散的枯燥的信息编成歌谣,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阅读理解策略

  15.在教学中讲授“果实”的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的概念,这是运用了(  )。

  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B.变式法

  C.比较法

  D.直观法

  16.教师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并不是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作为一种潜在的价值因素存在于学生身上,只有借助于学生对社会的贡献才能得到证明,这体现了教师劳动价值的(  )。

  A.滞后性

  B.长期性

  C.隐蔽性

  D.复杂性

  17.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  )。

  A.记忆策略

  B.资源管理策略

  C.思维策略

  D.学习方法

  18.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  )。

  A.关键

  B.基础

  C.内容

  D.途径

  19.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到的结果一致性较高,说明该测验的(  )较高。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20.儿童多动症高发年龄是(  )。

  A.6~8岁

  B.8~10岁

  C.10~12岁

  D.12~14岁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1.简述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22.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

  23.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哪些主观努力?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一年级上册《跳绳》(8和9的加减法)的主题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跳绳,问题是“说一说”。下面是某教师按教材教的教学片段:

  出示挂图。

  师: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看见了房子。

  师:你真能干。

  生2:我发现了红旗。

  生3:我发现了树木。

  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跳绳。

  生5:我发现了地上有小草。

  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待过了5分钟,教师急忙抛出问题:“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

  问题:试从问题的目的性与开放性的角度分析以上教学片段。(20分)

  2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王老师的数学课教得非常出色。一些数学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一旦经他指点,不久数学成绩便有飞快的提高。他除了教数学外,还是班主任。但是,他的班主任工作进展得不理想。有的学生数落说,王老师的全部心思都在数学上,组织课外活动、开班会,都是讲数学题。王老师偏爱数学成绩好的学生,班委会由数学尖子组成。每当遇上学生不守纪律,王老师就把全班学生训一顿,而且采取枪打出头鸟的办法,狠狠地惩罚闹事者。但这并没有改变班上一团糟的局面,看到自己的班级,王老师很无奈。他认为自己尽了力,班会没少开,课外活动经常搞,也经常找学生谈话,做个别思想工作,但效果总是不明显。

  问题(一):从上面的材料来看,王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没有做好。请问,王老师陷入班主任工作困境的原因是什么?试给予分析。(10分)

  问题(二):从王老师的经历来看,作为班主任,除了要具有一般教师的素养外,还应具有哪些特殊的素养?(10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有2小题,请任选1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1小题计分。40分)

  26.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问题(一):如指导低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15分)

  问题(二):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25分)

  27.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问题(一):请分析本诗的修辞方法。(10分)

  问题(二):如指导高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8分)

  问题(三):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22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

  2.C【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完备学制系统的出现,诸如壬寅学制、癸卯学制等,标志着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的兴起。

  3.D【解析】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4.C【解析】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所谓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而具体运算阶段的年龄是7~11岁,因而选C。

  专家点拨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历年考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是儿童智力发展的萌芽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生命;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具备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3)7~11岁,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概念,出现了去自我中心主义。(4)具体运算阶段。11~l5岁,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5.B【解析】奥苏伯尔认为,发现学习适用于年幼的儿童及年长的学生学习新学科或新材料的早期的学习。

  6.B【解析】当环境中某种刺激增加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也增加时,这种刺激的增加就是正强化,如给予奖励。

  7.C【解析】对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这个问题的回答主要有内发论、外铄论和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三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专家点拨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观点是历年考试中经常出现的内容,各种:题型都出现过。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观点包括:(1)内发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基本观点: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先天遗传素质,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2)外:铄论。代表人物:洛克。基本观点: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基本观点: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8.D【解析】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进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而素质教育则是以提高民族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协调、全面地发展,因此,“教学就是智育”是对教学意义的片面理解。

  9.C【解析】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在实施说服教育法的同时应该结合纪律教育及其他教育形式,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10.C【解析】无论是学优生还是后进生,教师应该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向。尤其是后进生的心理较为脆弱、敏感,教师更要在尊重、信任的基础上,多鼓励,少批评。

  11.C【解析】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密切相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还有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12.C【解析】思维的变通性,也称为灵活性,指个人而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

  专家点拨考生应掌握创造性的三个特点的概念:流畅性是个人面对面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独创性是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眼,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方法,具有新奇性。

  13.B【解析】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内容是:发展性咨询与辅导、适应问题的咨询与辅导、学习心理问题的咨询与辅导。

  14.B【解析】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常用策略有: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做笔记等。

  15.B【解析】变式法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16.C【解析】教师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只有通过学生对社会的贡献才能得到证明,体现了教师劳动价值的隐蔽性。

  17.B【解析】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学习者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

  专家点拨学习策略这一知识点包含的内容很多,是历年考试中经常出现的重要考点,题型多样,考查内容多样。其相关知识包括学习策略的概念及其分类两大方面。在学习策略的分类中,将其分为三种典型类型: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每一种策略下又包含了具体的方法和技术,它们的概念及应用都是重点查考内容。考生可以自己画出学习策略的结构图,形成知识网络,避免混淆。

  18.B【解析】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19.A【解析】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如果一个测验在反复使用或以不同方式使用都能得出大致相同的可靠结果,那么这个测验的信度就较高。

  20.B【解析】儿童多动症(简称“多动症”),是幼儿和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多为7岁前就有异常表现,男性儿童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专家点拨多动症是儿童一种常见的行为问题,近年来已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因此在历年考试中有所考查。多动症的表现一般为注意力不集中,坐立不安,行为冲动等。但要注意的是,多动症不是家长或教师能随便下结论的,要经过正式的临床诊断。

  二、简答题

  21.【答案要点】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1)受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

  (2)受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

  (3)受文化历史传统的影响。

  (4)受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22.【答案要点】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者,他更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23.【答案要点】(1)善于学习。作为教师通过学习可以了解教育教学的要求,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明确教师自身的角色和定位。

  (2)恒于研究。通过科研,教师可以发现规律,根据规律进行工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

  (3)勤于反思。反思是人类个体或群体以自身为对象,以寻求更好的发展为目的而进行的积极的和仔细的审视与思考的活动。通过反思,既可以总结经验、坚定信念,也可以发现问题、完善自己。不仅要反思自己的言语、行动,而且要反思自己的经验和思想。

  (4)勇于实践。实践过程中,首先要有实践意识和勇气,及时捕捉机会,将自己新颖的想法转化为实践的行动;其次要讲实践的方法,对新想法进行可行性论证,确定行动方案,然后进行实践。

  三、材料分析题

  24.【答案要点】广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考虑到的是问题的开放性,尤其是在数学探究过程中,需要设计大量的开放性的、具有一定思维空间的问题。但是,在这一材料中,教师的问题存在了目的性不强,答案不着边际的弊端,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答案,老师对他们的回答只能做出一些合理性的评价,但是,学生的回答和老师的评价使得我们的数学课堂离我们心目中的理想的数学课堂却越来越远。所以老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充分考虑问题的开放性,更要考虑设计问题的目的性,设计的问题应当明确,具体可测,大部分学生能寻求到比较正确的答案。

  25.【答案要点】问题(一):王老师陷入班主任工作困境的原因是:(1)对班主任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清;(2)对班主任的岗位职责认识不清;(3)在班级管理和建设方面缺乏实践策略;(4)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理解不够。

  问题(二):作为班主任,除了具有一般的教师素养外,还应包含以下素质:(1)班级建设与管理的素养;(2)学生班级活动管理与指导的素养;(3)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与协调的素养;(4)协调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影响的素养。

  专家点拨本题的第一问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第二问则是从材料中延伸出来的,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从这则材料可以看出,王老师的数学课教得好,但是班主任工作进展得不理想,主要:是由于他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数学的教授上,而忽略了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对学生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对于班主任来说,必须认清班主任工作的地位和职责,学会班级管理、学生教育等策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四、教学设计题

  以第26题为例:

  26.【参考设计】

  问题(一):

  1.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掌握用秤称量物体的方法。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2.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问题(二):

  一、创设情境,体验轻重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逛超市吗?老师也喜欢,昨天我在超市买了两样东西,猜一猜,哪个更重?你怎样知道是它重?(面条和苹果)

  学生可能会说用秤称,可能会说掂一掂,还可能说看标签……

  师:看来物品有轻有重,我们把物体的轻重叫作物体的质量。

  二、认识秤,揭示课题

  1.出示:常见的秤挂图。

  师:刚才说可以用秤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你都认识些什么秤?在哪里见过?

  2.介绍一些常见的秤。重点介绍天平和盘秤。

  小结:它们都可以用来称物品的质量。

  3.揭示课题。

  师:表示物品质量的单位有克和千克。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

  三、认识克,感受1克和几克

  1.掂一掂1克的物品,感受1克的质量。(1个2分硬币)

  师:你想知道1克是多重吗?

  学生掂一掂,再闭上眼睛,感受l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很轻)

  2.说一说,你觉得哪些物品也是大约l克。(药片、小发卡、纽扣、小螺丝、一粒花生、一个乒乓球、一片树叶……)

  3.掂一掂,比一比。分别掂一掂一支铅笔、一袋米、一包盐的重量,比一比谁重,感受几克、l00克、500克的重量。一般比较轻的物体我们用克做单位,用字母表示是g。

  4.估一估数学课本有多重?再称一称。(1本数学课本大约重l50克)

  5.介绍天平。称较轻的物品要用到一种秤——天平。

  四、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感受1千克。

  师:物体有轻有重,称比较轻的物体我们用克做单位,称比较重的物体时我们就周千克做单位。那1千克有多重呢?

  1扎面条的重量就是1千克,也可以用1kg表示。

  师:请同学们用手掂一掂1扎面条,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学生用手掂一掂)

  师:你觉得1千克怎么样?(挺重)1千克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斤。但斤不是国际通用单位。

  2.说一说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3.判断:1千克铁和1千克棉花比较,哪个重一些?

  小结:不论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如何,1千克重的感觉是一样的。

  4.估计几千克,称书包。

  师:你估计书包有多重?你是怎样估计的?(引导学生与1千克对比)

  师:好,咱们用盘秤来称一称,看你估计得准不准确。(指导学生使用盘秤)

  (出示盘秤)观察一下盘秤,你们有什么发现?(让学生看到指针和单位千克)

  5.当我们用盘秤称东西的时候,当指针指到1就表示1千克。下面,我们就来称1千克的东西吧。(称1千克的东西:1扎面条、1罐奶粉、两袋盐……)

  6.称一称:1千克苹果有几个?1千克香蕉有几个?

  7.活动:感受几十千克,称体重,互相抱一抱。(体重在20~35千克)

  五、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师:一包食盐有500克,两包呢?

  生:1000克,因为500克加500克等于1000克。

  师:再用盘秤称一称两包盐的重量。指针指向l,两包盐的重量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1千克等于1000克)

  5千克等于多少克?3000克等于多少千克?

  六、拓展深化

  1.玲玲是二年级的学生,自从学习了克和千克的认识后,她对周围物体的质量可感兴趣了,下面是她称出的物体的质量,这个马大哈,把什么给漏了,你能帮她补上吗?(课本第89页第4题)

  2.认真阅读玲玲的日记,你能发现什么?

  我是一名二年级的小朋友,每天早晨,我从1千米高的床上起来,拿起重9千克的牙刷,刷牙洗脸后,吃了一个200千克的面包,一个50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2克的书包,穿上250千克重的鞋上学去了。

  七、全课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育德园师微信公众号

每日推送精彩考试报考
长按二维码识别
微信搜索“育德园师课堂”

加入QQ群一起来考证!

QQ群号:723236610

点击进入

育德园师客户端

报考,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一键安装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