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知识点总结:第六章 中学课程

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3-09-24

第六章     中学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一般概念。 课程最早出现在唐朝,孔颖达《五经正义》中;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   西方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提到“课程”一词。

课程含义分为三类:

1、课程作为学科(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2、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3、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二、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条件对课程的制约

(二)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对课程的制约(多)

首先,对课程设计目标的制约

其次,对课程设置的制约

最后,对教材编制的制约

三、课程类型: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具有代表行的课程主要有(学科课程)、(经验课程)、(综合课程)等。

第二节 中学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以(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方式表现。

二、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统一要求,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课程计划结构:(简答)

1、规定教学科目

2、规定学科的设置顺序

3、规定各门学科的教学时数

4、规定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三、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要性)的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2、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最主要的载体,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3、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它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所设置的各门学科及其所规定的目的任务制定的,它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三者密切关系,不可分割,讲授每门学科的中学教师都应遵循中学课程计划,深入钻研中学课程标准和中学教材,以便较熟悉地掌握和运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节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课程改革的理念(多或空)P157

(一)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

(二)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

(三)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

*(四)缔造取向的课程实践观

*(五)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三、课程改革的目标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育德园师微信公众号

每日推送精彩考试报考
长按二维码识别
微信搜索“育德园师课堂”

加入QQ群一起来考证!

QQ群号:723236610

点击进入

育德园师客户端

报考,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一键安装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