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常考考点2.2教学过程

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5-11-20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下,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

  一般来说,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手段四个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对象;教材是教学的内容,教师要教授教材,学生要领会教材的内涵;教学手段是上述三要素相互联系的桥梁,特别是在现代化教学手段层出不穷的时代,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性更是不容忽视。可见,教学过程的四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一)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从感知到理解,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过程。这种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复杂过程。人类社会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由不知到知、由不完全知到完全知、由不精确的知到确切的知的过程。学生的认识活动也遵循这样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师生正是在传授、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去认识客观世界,并同时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因而,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过程。学生智力、体力的发展和道德的形成,都离不开对知识的掌握,都要受认识规律的制约。教学过程不等同于一般认识过程,它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首先,教学是个体认识,不是对人类历史的总体认识,因此教学过程主要是获得间接经验的过程;其次,由于个体知识、经验的差异性,教学的个体认识往往是不相同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的认识活动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认知水平,因此这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然而,教学这个认识活动本身避免了前人的艰难摸索和失败的过程。教师通过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来认识宏观世界,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认识过程中的错误,少走弯路。因此,教学过程是一条认识的便捷通道。

  (三)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更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教学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充分发展,使之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因此,促进学生发展也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是复杂的,但其内部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根据教学过程的规律,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一)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规律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学生学的过程。教师的教决定着学生的学,学生的学又影响着教师的教,它们互为存在的条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只有通过教师来组织调节或指导活动,学生才能迅速地掌握知识、掌握技能、发展品德,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时,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调节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从获取经验的性质来看,教学过程的重要特点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个人精力的有限性和外部世界的无限性,使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获取直接经验。间接经验的书面形式就是书本知识,是经过科学编排,以教科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通过书本获取知识,教学成为学生掌握大量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高效过程。但是,学习间接经验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直接经验应是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起点。因此,教学活动还应该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以获取直接经验。鉴于此,教学活动要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同时结合学生的直接经验,两者的有机结合是提高教学效能和质量的重要条件。

  (三)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反映了教学过程中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的辩证关系。首先,教学具有教育性。教学过程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同时还要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因而,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地处在统一的过程之中的。教学的教育性不仅体现于教学内容之中,还体现于教学工作的所有环节和所有方面。教学的教育性寓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其次,教师在教学中的言行是影响学生的重要教育因素。

  (四)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而且还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增长其智慧。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会促进知识的掌握。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可以使学生学得更快,理解得更深,掌握得更牢固。学生智力的发展又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而学生的智力又是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互为发展的条件,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四、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

  教学工作是由多种因素和多个环节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一般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与答疑、学业成绩的评价等环节。从学生学的角度看,则相应地有预习、听课、练习、复习与自我检查五个环节。

  (一)备课

  所谓备课,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对上课进行计划安排和设计准备的 工作。备好课是上好课乃至做好整个教学工作的基础。

  1.备课的意义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传授知识,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怎样使教学适应学生年龄特征及个别差异,如何组织教学活动等,都有赖于课前备课。教学实践证明,备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上课质量的高低。同样的教学内容,课备得好,则教学效果好,教学进展顺利;课备得差,教学效果就不好,教学进展就不太顺利。

  同时,备课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的过程。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学科、新知识不断涌现,并且随着信息媒介的增多,学生知识面也日益宽广。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上好课,就必须首先通过备课这条途径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即“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

  另外,备课的过程也是教师形成教学能力的过程。在备课中,教师实现了以下三个转化:(1)通过熟悉教材,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

  (2)通过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掌握教学目的、要求和重点,并转化为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3)通过研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内在联系,找到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实现教学目的的途径,并转化为教师所掌握的教学方法。

  正是在这三个转化中教师形成了教学的能力。

  2.备课的方法

  概括地讲,备课要做好三项工作,制订好三种教学计划。三项工作就是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三种计划就是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课题(或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教案)。

  (1)做好三项工作

  一是钻研教材。钻研教材包括研究本学科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及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钻研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应着重于了解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教材选编的原则及教学方法的要求等。教科书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钻研教科书首先要求教师通读整本教科书.对教科书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作出通盘的考虑;其次教师要深入钻研,弄懂弄通教科书每章、每节、每课题的内容,不能似是而非。再次,教师还要尽可能通览课本的插图、习题、练习、实验、注释、附录等,对教科书有一个全面而完整的了解。教学参考书给教师提供了一些应用材料,提供了解决难点内容的方法和必要的资料。通过阅读教学参考书,教师可以进一步理解教材,掌握教材。

  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钻研要做到“懂”、“透”、“化”。“懂”是指教师要理解教材的基本结构、基本内容、基本概念,甚至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透”是指教师对教材内容不仅要懂得,而且要很熟悉,对教材内容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化”的含义是教师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思想性和科学性融合在一起,达到了化的境界。教师只有达到“化”这种境界,才算完全掌握了教材。

  二是了解学生。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教育对象,才可能使自己的教学切合实际、有的放矢。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知识基础及身体健康状况等,并在对全班每一个学生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类,清楚全班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分布情况,从而为教学确定起点、宽度、难度和深度,确定贯彻教学原则的具体方式,确定相应教学方法与运用方式,确定具体教学活动的安排,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

  三是选择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实际选择适当的、可行的教学方法。教师在为学生接受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时,应从多方面考虑,例如:如何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激起疑问、引起动机、启发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利用直观教具,搞好演示实验,为学生感知新教材创造条件;如何利用学生已知的知识,启发学生自己经过思考,推导出新的结论,获得新知识;如何通盘设计好整个教学活动过程,遵循教材内容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事物的顺序,安排好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等等。

  (2)写好三种计划

  一是写好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这个计划要在开学前制订出来,目的在于明确整个学期教学工作的范围和完成的任务,对全学期的教学工作通盘安排。它的主要内容有学生情况的简要分析、教学改革的大体设想,以及教学要求、章节或课题内容及教学时数和时间的具体安排等。

  二是写好课题(或单元)教学计划。本计划在开学前制定出来,它是指将教材性质相近、有内在联系的,且有相对独立性的部分划分为单元,教师对教科书的每一单元作通盘考虑,并制定出单元教学计划。其内容主要包括课题名称、教学目的、课时划分、课的类型、主要教学方法、教具以及教改活动安排等。

  二三是写好课时教学计划(教案)。这个计划要在每节课上课前写好,它是教师备课工作中最深入、具体的一步。因为教学工作是通过一个个的课时来进行的。一个完整的课时计划一般包括以下一些项目: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课题、教学目的要求、课的类型、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过程、备注。其中,教学过程是课时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应写得详细具体,它包括一节课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和各部分时间分配等。

  (二)上课

  上课是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教科书的内容,向学生系统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的活动过程。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备课的目的是为了上好课,同时上课对教学过程的其他环节,如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学业考试等工作的质量也起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即树立“向45分钟要质量”的教学观念。上课的基本要求是:

  1.教学目的明确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本学科总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教学目的是一堂课的纲,教师只有紧紧抓住这个纲,才能使教学按预定的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从而避免教学的盲目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衡量一堂课好坏的标准是看这堂课的教学进程对教学目的的达成度,达成度高,则表明上课的质量好;达成度低,则表明上课质量差。目的明确有三层含义:一是教学目的要完整,应该包含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等若干方面;二是教学目的必须具体、明确,避免大而不当、空泛含糊;三是课堂上师生的一切活动都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进行。

  2.教学内容正确

  讲课时做到内容正确,这是一堂好课最基本的要求。内容正确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教师的讲授要保证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由一系列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构成,教师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讲授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充分挖掘知识体系中所蕴藏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把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充分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其次,教师的教学要注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以重点和难点为突破口,带动学生掌握课题的基本内容。

  3.教学方法得当

  教学方法对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起着桥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使教学方法得当,必须做到三点:一是所采用的方法能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二是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富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师生配合默契;三是把多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4.教学组织严密

  一堂课的结构可以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进行和课的结束三个阶段。教学组织严密一是要求教师不仅要组织好每个阶段的活动,而且要使这三个阶段前后衔接、安排合理、环环紧扣;二是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时空感,能控制节奏,有张有弛、有序进行,为此要求教师有较强的随机处理各种偶发事件的教育机智;三是要求建立一定的教学常规,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

  5.教学语言清晰

  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传导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因此,教师要掌握好语言的艺术:说话要清楚、准确、鲜明、有条理;讲授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语速语音语调快慢适中、高低恰当、抑扬顿挫、富有情感。

  6.双边活动积极

  双边活动积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师生关系融洽、双边活动默契、教学交融共鸣、思维碰撞共振、课堂气氛热烈、师生教学相长。可以说,双边活动积极是一堂好课的外在标志。

  (三)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

  1.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的意义

  课外作业就其内容而言,包括各种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和操作作业等。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是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补充。组织学生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组织好学生作业,对于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创造能力都有重要意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不仅对学生具有多方面的发展功能,而且也是检查和衡量学生学习状况和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也能较好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效果。通过作业的批改,教师能不断获取教学反馈信息,并据此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调控。

  2.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应注意的问题

  (1)作业的内容。首先,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布置的作业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知识,并形成相应的技能和能力。其次,作业类型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做到少而精,使学生通过作业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2)作业的质和量。作业的质和量应该适度。具体地说,布置作业的分量应根据本学科上课与自学时间的比例来确定。各门学科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相互协调,防止学生因作业分量多而造成学业负担过重的情况。同时,作业自身的广度和难度、作业的类型和梯度,既要从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出发,又要考虑学生的一般水平(知识、能力、思想等)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到深。总之,布置的作业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又要因人而异,对优、中、后进生布置的作业应有所区别,使每个学生通过作业都能获得发展。

  (3)对作业的要求。教师对布置的作业应有一个明确的要求,具体规定完成作业的时间。由于学生主要是在家里完成课外作业的,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家访或开家长会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家里完成作业的情况,并同家长配合使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另外,教师也可对作业中的一些难点和疑点作一些启发式的讲解,但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独立思考。

  (4)作业的批改和讲评。教师要经常检查批改学生的课外作业。教师通过检查和批改学生课外作业,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况,并以此作为自己改进教学工作的依据;另一方面也可对学生的学习起督促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经常批改和检查学生的课外作业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批改学生课外作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全收全改、全收部分改、轮流批改、抽样批改、学生相互批改、教师当面批改等。

  教师批改作业,不能为批改而批改,而要把批改和讲评、辅导结合起来。教师要针对全班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典型的、带倾向性的问题和不同类型学生作业的状况,做好全班讲评和个别的指导。

  (四)课外辅导和答疑

  现行班级教学的一个弊端是按固定的模式培养学生,强调学生齐步走、平均发展。然而在现实中,每个学生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不同,其身心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表现在学习动机、态度、方法及效果等方面都各不相同。课外辅导、答疑对于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教学个性化的一种形式。

  课外辅导、答疑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给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做好课外作业;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作必要的补充讲授;对因病、因事缺席的学生及时补课;给成绩优秀的学生作个别辅导,介绍补充参考书,扩大其知识领域;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教育。

  课外辅导、答疑分为集体和个别两种形式。教师要搞好课外辅导和答疑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全班学生的情况,这是做好课外辅导和答疑的基本前提;辅导和答疑要目的明确,采用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以提高辅导的效果;处理好课外辅导、答疑和课堂教学的关系。既要防止轻视课外辅导、答疑的现象,也要避免以课外辅导、答疑代替课堂教学的情况。

  (五)学业成绩的评价

  1.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概念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所谓学业评价,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学校通过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可以检查教学的完成情况,从检查中获得反馈信息,可以用来指导和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从而改善教学,提高质量。具体来讲,首先,对教师来说,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工作,也可增强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责任感;其次,对学生来说,能促使学生复习功课,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了解自己学习上的进步和缺陷,明确努力方向;再次,对学校领导来说,可以了解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进一步提高对教学活动的指导;最后,对学生家长来说,可以使家长及时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更好地和学校配合,共同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对教学可以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不仅不利于教学,而且会加重学生负担,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发展。

  2.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是直接认知被评价者行为的最好方法。它适用于在教学中评价那些不易量化的行为表现(如兴趣、爱好、态度、习惯与性格)和技能性的成绩(如唱歌、绘画、体育技巧和手工制成品)。但被观察者知道他被人观察时,他的行为便不同于平常,因而观察的结果并不完全可靠。为了提高观察的可靠性与精确度,一方面应使观察经常化,用日志或报告形式记录一些学生的行为或轶事,使评价所依据的资料更全面;另一方面可采用等级量表,力求观察精确。

  行为日志或轶事报告,一般都用来记录学生有意义的或异常的行为表现。要重事实,如实描述行为的发生经过,并可以作简要的解释、说明。行为日志,可以由教师为全班学生专备一个本子,每个学生占若干页,以记录其突出的行为表现。行为日志由教师保管,轶事报告则需交教导处,供研究学生工作之用。

  (2)测验法

  测验主要以笔试的形式进行,是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对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成绩评定。测验的优点是能在同一时间内用同一试卷测验众多的对象,收集大量可供比较研究的宝贵资料,它不仅简便易行、运用广泛,而且结果也比较可靠。但测验也存在局限性,如难以测定学生智力、

  能力和行为技能等。

  ①测验的质量指标

  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如果一个测验在反复使用或以不同方式使用都能得出大致相同的可靠结果,那么这个测验的信度就高;否则,信度则较低。影响信度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测验的长度、测验的时间、受试者的身心状态、测验的标准等。效度是指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它所要测出的东西。一个测验的效度总是对一定的测验目标而言的,故不能离开特定的目标笼统地判断这个测验是否有效度。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试题过难或过易都不能准确测出学生的真实成绩,所以,一张试卷总的来说难易要适中,即它的试题既要有较难的题,又要有较易的题。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区分度与难度有关,只有在试卷中包含有不同难度的试题,才能提高区分度,拉开考生得分的差距。②测验的种类

  常用的测验种类有: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和标准化测验。

  论文式测验是通过少量的论述题要求学生系统回答以测定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论文式测验的优点是能有效测定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来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缺点主要是阅卷任务重,评分缺乏客观性,易受评卷者主观因素影响。所以,论文式测验又称主观性测验。

  客观性测验是通过给出一系列客观性试题要求学生回答来测定他们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测验。客观性测验的优点在于取样广泛,命题的知识覆盖面广,答案明确,不易受评卷人主观态度影响,能有效地测出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缺点在于编制测验试卷任务繁重,难于测定受试者的能力。

  问题情境测验是通过设计出一种问题情境或提供一定的条件要求学生完成具有一定任务的作业来测定学生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测验。问题情境测验的优点在于能够测定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操作能力,但其知识覆盖面过窄。

  标准化测验是一种具有统一标准、对误差作了严格控制的测验。标准化测验是相对于教师自编试题的测验而言的,是经过专家精心编制的。标准化测验的特点是:试卷大量采用客观性试题,题型多样,知识覆盖面广;测试的实施必须按明确规定的“测验指导”去做,评分按严格的评分标准进行;对分数的解释也必须一致,并报告其常模;其结果可以与国内的同类测验进行比较。

  (3)调查法

  调查法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进行学生成绩评定收集资料的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和习惯需要调查,但调查易带主观性,掌握的情况也可能不全面,其结果常有误差,所以调查时对资料要认真分析,并只能把它作为辅助的方法。

  调查一般通过问卷、交谈等形式进行。问卷是通过预先设计好的调查题要求学生笔答以获取有关评价资料的方法。问卷要简明扼要,只提出问卷者希望知道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要给答卷人对所问之题以自由评论和自由选择的条件;问卷所获的资料要经过统计和分析才能科学地利用。“交谈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兴趣、需要、态度和课后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方法。交谈需要安排一定的时间,交谈要有准备,即使短促交谈也要有的放矢。

  (4)自我评价法

  顾名思义,自我评价法就是自已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正确地评价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肯定成绩,明确努力方向,不断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从而自觉地改进学习。

  自我评价的主要方法有:①运用标准答案。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作业的自我检验和自我评价的良好习惯;②运用核对表。论文式作业与绘画、手工等技能性作业,无法制定标准答案,一般采用核对表进行评定;③运用录音机、录像机等。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对自己作出评价,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以便自我纠正和提高。

  3.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式

  (1)考查

  一般是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绩进行的一种经常的小规模或个别的检查与评定。安排考查,可以由教师自拟计划,自己确定时间,自行命题和规定答案,并作出评定。其目的侧重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质量,使师生都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教学。

  考查的方式主要有:①口头提问,这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方法。教师通过口头提问,可以当堂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时给予口头评价,指出其优、缺点,激励、教育和督促他们继续勤奋学习。②检查书面作业,这是教师了解和检查学生学习最常用的方法。通过作业检查与评分,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质量和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改进教学,学生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更加自觉努力。③书面测验,这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小型考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检查全班学生的学习质量。学校对各种小型测验要加以调节和控制,测验的次数不能过多,安排不能过于集中,以免负担过重;教师阅卷后,要及时向学生宣布分数,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优、缺点,以便改进。

  (2)考试

  一般是指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的阶段性或总结性的检查与评定。考试由学校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有的还统一命题和统一组织阅卷、评分。其目的侧重于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作出全面检查与评价。考试的方式通常有:期中考试、学期考试、学年考试、毕业考试等。

  (3)考查与考试的结果

  考查与考试的结果一般都量化为分数显示出来,分数表示学生的学业成绩。为了能对学生考查和考试的成绩准确地评分,就必须熟练地掌握评分标准和记分法。

  评分标准一般要注意下述方面: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在口头、书面回答和实际操作中所犯错误的数量与性质等。

  由于学科的特点不同、考试方法和试题的性质不同,因而教师在进行每一次考查和考试时,还要根据一般评分标准制定出本次考试的具体评分标准,这样才能准确评分,减少误差。

  常用的记分法有百分制和等级制两种。百分制记分法,即在编制试卷时,要根据各试题的难易程度分配分数,标明各试题的分数,并规定各题的记分和扣分的方法。等级制记分法可分为上中下三级、优良中劣四级、54321五级和及格与不及格两级等多种。


育德园师微信公众号

每日推送精彩考试报考
长按二维码识别
微信搜索“育德园师课堂”

加入QQ群一起来考证!

QQ群号:723236610

点击进入

育德园师客户端

报考,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一键安装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