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综合素质》知识点1.2幼儿素质教育的实施

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5-09-26

  一、幼儿教育

  (一)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幼儿教育的巨大意义不仅表现在个体的发展上,由于在个体发展的同时,由个体组成的社会必然受益,因此,幼儿教育也必然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幼儿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1.促进幼儿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

  幼儿的身体正在迅速发育,幼儿感受到自己身体的力量,并在不断的活动中显现这种力量。但另一方面,他们的身体还极不成熟,动作发展还不协调,自我保护能力还很差,易受疾病、事故的伤害。

  2.幼儿时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

  研究表明,幼儿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大脑与智力密切相关,因此,在儿童大脑迅速发展的时期,早期教育对智力的影响特别大。若在这一时期内,对幼儿用正确的方法施以适当的早期教育,其智力水平能得到明显提高。

  3.幼儿时期是人格健全的关键期

  幼儿时期,儿童的个性品质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这时他们的可塑性强,自我评价尚未建立,往往以家长、老师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因此,幼儿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品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4.幼儿时期是性教育的关键期

  3岁左右的儿童,开始产生性别意识,这是一个特殊的性心理发育阶段,心理学上称为“性蕾期”。如果幼儿能够正确将自己的性别与社会要求的性别角色对应起来,他们的。IIl心理就能够正常发展。

  5.培育美感,促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由于幼儿思维、情感的特点,他们喜欢用形象、声音、色彩、身体动作等来思考和表达。从这一特点出发,幼儿教育以美熏陶、感染幼儿,满足其爱美的天性,萌发其美感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发展他们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6.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适应学校生活作准备

  幼儿教育是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素质教育,而不是偏重某个方面诸如智力的发展这样的片面教育。

  研究表明,真正能够帮助幼儿适应学校生活的并不是在学前期所习得的读写算等学业知识技能,而是与人交往、相处的社会性交往技能及良好的学习兴趣与习惯。社会性发展与良好的学习兴趣与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任务,而是贯穿于整个学前期的任务。因此,幼儿教育应当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准备,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读写算知识技能的训练。

  (二)幼儿教育的特点★★

  1.生活化

  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决定了幼儿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广泛性,也决定了保教合一的教育教学原则。幼儿园课程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课程的内容来自幼儿的生活,课程实施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

  2.游戏化

  二、幼儿素质教育

  三、幼儿素质教育实施的基本要求★★

  《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同时也指出: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由此可看出素质教育是全方位、全过程的。也即:(1)面向全体;(2)促进幼儿全面发展;(3)促进幼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5)着眼于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四、幼儿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一)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理念与办园目标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幼儿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认知与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园长与教师要面向全体幼儿,确立正确的办园目标与培养目标,在提高群体素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个体的素质,应该针对幼儿的差异因材施教。

  (二)提高园长与教师队伍的水平

  园长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管理者,是教师的榜样,提高教师的素质必须有高素质的园长。园长不但要成为幼儿园管理的高手,而且要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的能手。

  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也就是说,素质教育的成败,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知识水平,还要具有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有开拓意识和创造精神等优良品质;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崇高的精神境界;有高度的敬业、爱岗精神,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三)将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之中

  如果不将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之中,那么素质教育只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进行幼儿素质教育可通过开展多种活动和游戏来进行:可以采用色彩鲜艳的形象生动的直观教具,可以创设和谐的氛围和优美的教学环境,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可以与幼儿一起玩耍。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多给幼儿提供动口、动手、动脑、动眼的机会。

  (四)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幼儿的素质

  幼儿素质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需要潜移默化、循循善诱、循序渐进的培养,对幼儿的品德教育,要贯穿在教师的言行中,无论大小事,教师都要用自身良好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言行举止去影响幼儿,做幼儿的楷模。

  (五)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

  在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只有将三方面的力量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合力,保证幼儿健康茁壮成长。

  (六)加强教育改革和课程设置

  深化教育改革是教育转轨的最重要环节。具体来说,可以从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完善素质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

  五、幼儿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前教育,由于缺少或没有直接的“应试”,使幼儿园在课程设置及教育实施方式等方面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幼儿园成为了实施素质教育最为坚决的阵地。但是,由于理论研究的滞后和操作上的偏颇,在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还是明显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忽视教育对象的人本意义

  每个教育对象的真实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前瞻性的工作,具有发展的能动性。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应服从于教育主体,即拓展、提升、完善幼儿的整体素质,包括知识、能力、习惯以及精神品格,努力使幼儿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这是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赖以追求的“生命质量”。幼儿教育是一项基础性工程,不仅应注重幼儿现在的发展,更要着重培养幼儿的自我发展能力,重视幼儿现在的发展对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

  但是,目前的教育模式往往偏重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较多地考虑幼儿学会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技能,过分强调“学以致用”。至于与幼儿个性心理品质相关的人文素养,如人性的陶冶、身心的平衡,却所提甚少。教学活动的目标应该涵盖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在内的全部人生体验,包括情感、意志、行为习惯、自我意识、交往技能等。素质化的教育教学目标只有在统合具有社会价值的科学素养和具有个性意义的人文素养两个方面的基础上才是全面的教育。

  (二)过分突出教师的干预功能,忽视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

  和谐、具有探索意义的学习氛围已为广大幼教工作者所共识,“启发式”和“情景式”教学的方法为教学任务完成的效率和幼儿素质培养的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另一方面,不少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却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为追求形式而“启发”,为单纯地创设情境而创设,过分地突出教师的干预功能,而忽视了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教师过多地“创造”实际上是对幼儿创造潜能的一种剥夺。

  (三)过分强调现代技术的教育功能,忽视教学活动的生命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集声、像、图、文于一体,内容充实形象,符合学前儿童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其辅助作用在于调动各种感官,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功效。因此,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过分依赖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似乎没有多媒体辅助教学便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便体现不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应该承认,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对课堂教学的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不只表现为教学内容数量上的增多、手段上的更新,更体现为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重大进步,也是我国当前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但不管参与的手段如何先进,它的宗旨还是为教学活动服务。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忽视幼儿的主体活动,应该是积极而有度的。

育德园师微信公众号

每日推送精彩考试报考
长按二维码识别
微信搜索“育德园师课堂”

加入QQ群一起来考证!

QQ群号:723236610

点击进入

育德园师客户端

报考,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一键安装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