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德园师微信公众号
每日推送精彩考试报考
长按二维码识别
微信搜索“育德园师课堂”
育德园师客户端
报考,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一、素质教育的提出
(一)素质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与社会背景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素质教育确定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方针,素质教育随之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追求的共同理想。
素质教育的提出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决定》指出:“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面对新的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为此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全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教育兴邦成为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世界各国都把教育改革发展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认为教育危机对人类的影响比能源危机、生态危机、经济危机对人类的影响更为严重。也正是在这样一种共识中,中国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思想,继而又着力提升教育的现代化,推进教育的国际化,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素质教育的政策沿革
1.素质教育思想和政策的初步形成(20世纪80年代至1994年)
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指出:‘t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这是第一次在国家层面的正式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概念,标志着素质教育开始成为我国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的明确的指导思想。
2.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1994~1999年)
1995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首次对“素质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素质教育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这四个方面。
3.素质教育政策的不断改进和完善(1999~2005年)
4.素质教育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案)》。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大事,也是素质教育发展中的大事。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把素质教育写进法律,纳入国家重要的法律体系,体现了国家意志,表明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法定性和长远性。
二、理解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与本质
在认识“素质教育”这一概念时,要避免只关注素质教育的具体的、操作性的意义和内容,而忽视了素质教育的本质意义。
素质教育的本质在于它的思想性和时代性,在于它是引导我国教育在向21世纪迈进的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想,是期望形成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达到一种新的教育境界。素质教育所具有的思想性和时代性与国际社会的教育改革目标不谋而合。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是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权利。我们应该尊重这种权利,保护这种权利,创造条件实现这种权利。因此,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因为应试教育搞选拔性、淘汰性,只能照顾到一部分人,甚至是很少一部分人的发展。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的是在教育中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个体本身蕴含了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全面发展是人发展自身的要求;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性也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的程度越高,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也就越高。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是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和深化。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从教育对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的角度来看的。但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如有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欲望需求、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创造潜能,这些不同点铸造了~个个千差万别的、个性独特的学生。因此,教育还要尊重并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前列。作为国力竞争基础工程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三)素质教育的特点
1.全体性
COPYRIGHT © 2006-2025 教师资格证考试版权
所有:育德园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