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学《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及答案一

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5-08-05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1902年奥地利科学家发明了廉价、清洁、方便和耐用的塑料袋,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被誉为科技界的“白色革命”。在2002年塑料袋“百岁诞辰”之时,它因对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破坏而被环保组织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现今,“远离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从“白色革命”到“白色污染”,塑料袋的命运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认识与实践始终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

  ②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③认识指导实践所产生的结果总是不可预期的

  ④认识对实践指导作用的实现总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李某有一栋可以遥望湖景的别墅,当他得知有一栋大楼要新建.不能再遥望湖景时.就把别墅卖给想得到一套可以眺望湖景的房屋的人,李某的行为违背了民法的(  )。

  A.等价有偿原则

  B.权利不得滥用原则

  C.诚实信用原则

  D.公平、自愿原则

  3、要学做事,先学做人;学会做人,道德为先。就是要告诉我们在人生道路上(  )。

  A.道德是我们行事的出发点

  B.道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

  C.道德有助于个人人生价值和幸福的实现

  D.道德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4、教师突然中断讲课,引起分心学生的注意。这种注意是(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随意注意

  5、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6、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  )。

  A.揭示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

  B.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C.认为理性认识可以脱离感性认识而存在,是错误的观点

  D.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完全否认了感性对认识的作用

  7、甲厂生产一种易拉罐装碳酸饮料。消费者丙从乙商场购买这种饮料后,在开启时被罐内强烈气流炸伤眼部,下列答案中最正确的是哪项?( )

  A.丙只能向乙索赔

  B.丙只能向甲索赔

  C.丙只能向消费者协会投诉.请其确定向谁索赔

  D.丙可向甲、乙中的一个索赔

  8、近年来,“央视”相继推出“最美教师”“最美孝心”等“最美”系列节目,强调社会教育和价值塑造,挖掘社会真善美,弘扬善良、勇敢、仁爱、乐观、奉献等精神.获得公众好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最美”系列节目受到公众好评,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②主流媒体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助于削弱大众文化影响力

  ③主流媒体传递正能量,对良莠不齐的文化市场起正确引导作用

  ④主流媒体能满足人民大众真正的文化需求,决定文化发展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道德本质是(  )。

  A.意识形态的反映

  B.生活方式的反映

  C.社会政治关系的反映

  D.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10、2014年2月10 日.央视播出感动中国2013年颁奖盛典给我们以心灵震撼和精神洗礼,在价值选择多元化的今天,社会经济的发展更需要道德标杆和传统美德的力量,为此,我们必须(  )。

  A.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心

  B.将社会公德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

  C.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道德新的内涵

  D.使思想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11、右边漫画说明(  )。

  A.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B.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C.弘扬中医药学不需要体现时代精神

  D.中医药学要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

  12、根据《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 )。

  A.根本制度

  B.根本政治制度

  C.基本经济制度

  D.基本政治制度

  13、公共外交是政府外交的重要补充,其基础是普通公众,目的在于改善外国公众对本国的态度.影响外国政府对本国的政策。目前,我国每年出境游8 000万人次以上,普通游客的言行可以带来公共外交的效果.如举止有度、谈吐得体有正面效果,大声喧哗、不守秩序有负面影响。由此可见(  )。

  ①公共外交是公众参与政治生活的体现

  ②公共外交表明公众利益高于国家利益

  ③普通公众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的参加者

  ④公共外交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爱国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 )。

  A.连续性特点

  B.创造性特点

  C.长期性特点

  D.示范性特点

  15、堵车现象并非只存在于个别国家,但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对策,德国消除“高峰”时段,以色列让自行车取代汽车.西班牙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这种现象说明(  )。

  ①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②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

  ④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6、国家出台《食品药品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鼓励社会公众积极举报食品药品违法行为,并对举报行为进行奖励,每起案件最高可奖励30万元。公民举报食品药品违法行为是(  )。

  ①行使合法权利,维护切身利益的体现

  ②履行法定义务,维护食品药品安全的体现

  ③行使国家权力,对食品药品市场进行监管

  ④运用合法手段,对食品药品市场进行监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邱某以给付高额利息为诱饵.采取虚假宣传经营状况.虚构投资项目等手段,先后从多人手中非法集资人民币1000万元,用于个人挥霍。其行为构成(  )。

  A.非法经营罪

  B.集资诈骗罪

  C.招摇撞骗罪

  D.敲诈勒索罪

  18、“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的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C.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

  D.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

  19、从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进而认识到要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千百年来人对自然态度的变化告诉我们(  )。

  ①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在曲折中逐步深化

  ②人与自然的矛盾有个逐步展开的过程

  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先对立后统一

  ④人类终究无法把握无限的自然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福建某水电站3名职工目睹少年身处险境却见死不救。事后3人遭遇到舆论、伦理和内心的多重拷问,背上了“见死不救”的恶名。对于这些职工的行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兴良认为。他们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但必须承担道义上的责任。整个事件体现了( )。

  ①重要的、基本的社会关系和行为主要靠道德调整

  ②道德的评价标准是人们的利益所决定的善恶、荣辱观念

  ③道德主要通过个人良心、社会舆论,自省等方式起作用

  ④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1、个体心理发展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矛盾的时期是( )。

  A.幼儿期

  B.童年期

  C.青少年期

  D.中年期

  22、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生活智慧。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有(  )。

  ①刻舟求剑——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②画龙点睛——重视解决主要矛盾

  ③见仁见智——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⑧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3、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24、剪纸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近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深入挖掘、科学梳理,民族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这表明,文化建设(  )。

  


  A.就是要保护好优秀文化遗产

  B.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C.必须要有“海纳百川”的气魄

  D.离不开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学习和借鉴

  25、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A.学校的党团活动

  B.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C.社会实践活动

  D.思想品德课或其他学科教学

  26、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离不开计时,而要做到准确方便计时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到“立杆测影,划分一日”,从“滴漏计时”到机械钟,从石英钟到原子钟……人类对时间计量技术和方法的探索历程表明(  )。

  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

  ⑦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超越自身而不断完善的过程

  ③人类认识的反复性决定了真理探索的过程性

  ④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决定了人能够获得全部真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7、方某蓄意盗窃厂房附近堆放的焦煤,骗蒋某说自己买了一堆煤炭,向蒋某借拖拉机去帮助拉回,蒋某深信不疑,答应帮助。于是方某、蒋某共同装车,将焦煤拉回。蒋某的行为属于(  )。

  A.从犯

  B.帮助犯

  C.窝赃犯

  D.不构成犯罪

  28、下列人员中不属于第一顺序继承人的是(  )。

  A.配偶

  B.兄弟姐妹

  C.子女

  D.父母

  29、“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体现的道理与这句话一致的是(  )。

  ①孟母三迁②耳濡目染

  ③东施效颦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0、右边的漫画告诉我们(  )。

  


  A.要提高游人的文化素养和社会公德

  B.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文化生活呈现出多样化

  C.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靠教育,自省是微不足道的

  D.人们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二、简答题(共2题,每题12分,共24分)

  31、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但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国务院《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石.深化收入分配制度要坚持市场调节、政府调控。

  运用经济生活阐述.如何发挥好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32、材料:某教师在讲到《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课时,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地体会到传统文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举办了一场传统诗歌朗诵会,并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

  问题:(1)请你从文化传承和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谈谈传统文化对现代道德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2)针对上述材料中老师的做法,谈谈我们应如何创造思想品德课的实践资源?

  三、材料分析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33、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强国梦属于国家,也属于每个中国人。我们追逐自己的梦。本身构成了“中国梦”的一块块基石;“中国梦”的建构,又为我们放飞自己的梦想提供了平台和土壤。

  材料二:莫言“一诺”,让几代中国人梦想成真!山东高密市东北乡曾让他经历饥饿、焦虑、精神匮乏,但也让他找到了叙述根基与精神家园。莫言从小接受的“民间叙事教育”——听老人讲故事赋予了他天马行空、古灵精怪的虚构能量。因此,一旦遭遇当年以马尔克斯为首的拉关魔幻现实主义潮流即折叠变形为颇具东方色彩的“魔幻先锋”。莫言的想象力超越了人类存在的全部……

  问题:

  (1)根据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公民和政府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成就“中国梦”。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说说莫言圆梦“诺奖”给我们的启迪。

  34、材料一:雾霾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会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影响生态环境,给生产、生活和人体健康带来较大危害。2013年1月4日《人民日报》披露:“连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厚重的雾霾久久挥之不去。大雾中,一条深褐色的巨大污染带斜穿1/3的国土,从北京、天津到石家庄,从郑州、南通到贵阳,空气污染指数纷纷‘爆表’。”

  材料二: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自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荀子曾充满激情地说:天下的财物养活天下人本是绰绰有余的。现实中之所以出现“不足”和“有余”的激烈矛盾,关键在于个体的欲望未得到有效克制与合理安排。因而,他主张通过文化教育使个体成为与禽兽相区别、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文明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物质生活资料与主体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冲突。

  材料三:在应对城市雾霾的挑战时,目前全球主要的治理模式有三:一是以美国为代表,重点限制机动车及电厂污染,这是从改造生产方式入手;二是以日本为代表,整合中央和地方的力量携手治理污染,属于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三是以欧洲为代表,对高排污汽车征收重税,初步涉及到了城市生活方式,但也存在着治标而不治本的问题。从总体上看,这些做法可以统称为“改造生产方式”。而未能深入到“改造生活方式”。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请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荀子的观点对我们预防和治理雾霾有何启示。

  (2)请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点评三种雾霾治理模式,并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在治理雾霾问题上我国政府该如何发挥好自身的职能。

  (3)请你设计一个促使人们“改造生活方式”以预防和治理雾霾的行动方案,并说明其《经济生活》依据。

  四、教学设计题(共1题。每题26分。共26分)

  35、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做自立自强的人》第四课《人生当自强》第二框《少年能自强》理想,自强的航标。

  要成就一番事业.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困难和挫折。这些困难和挫折既可能是物质上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既可能是技术方面的,也可能是人际关系方面的;既可能是外在的,也可能是内在的。没有理想.就没有动力,就会在困难面前放弃努力。有了理想,就有了方向,有了进取的不竭动力。要自强,首先就要树立坚定的理想。

  为人生的理想执著追求.是自强者的共同特点。真正的强者确立了目标以后,就会不屈不挠地坚持。矢志不移的奋斗.直到成功。

  战胜自我,自强的关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有的不爱思考、有的做作业马马虎虎、有的怕吃苦、有的懒惰、有的缺乏耐心等。自强的人不是没有弱点的人,而是勇于并善于战胜自己弱点的人。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能够战胜自己的人,必定能自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和天赋,都能有所作为。许多人碌碌无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意志薄弱,不能克制自己,不愿意抓紧时间学习和工作,不愿意为了长远的利益而牺牲眼前的享乐,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自强的人都会面临拦路虎,那就是放任自我。只有战胜它,才能自强,才会进步。

  扬长避短.自强的捷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想自强和成功,就要根据自己的长处、天赋、兴趣,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要发扬自己的长处,避开自己的短处。

  问题:基于上述内容,请你设计本课的教案。


育德园师微信公众号

每日推送精彩考试报考
长按二维码识别
微信搜索“育德园师课堂”

加入QQ群一起来考证!

QQ群号:723236610

点击进入

育德园师客户端

报考,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一键安装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