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德园师微信公众号
每日推送精彩考试报考
长按二维码识别
微信搜索“育德园师课堂”
育德园师客户端
报考,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伊索寓言》,老师让大家课后去阅读书中的寓言故事,并在第二天的课前演讲中讲给其他同学听,下面是学生课前演讲中准备分享的一些故事,不符合教师要求的
是( )。
A.《灰姑娘》
B.《农夫和蛇》
C.《赫拉克勒斯与财神》
D.《狐狸和葡萄》
2.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为了让学生领略西湖的美景,教师又补充了一些描写西湖的诗歌,下列选项中不合适的是( )。
A.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D.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3.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有学生提问,觉得“与坐谈”这句话很奇怪,似乎少了点什么。老师趁机讲解了文言文中省略句式的知识:“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有的会省略主语,有的会省略宾语。”这么一讲解,学生立刻就将“与座谈”补充为“与(之)坐谈”,教师要求学生课下收集整理其他文言文省略句,下列选项中属于省略句的一项是( )。
A.陈胜者,阳城人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臣诚恐见欺于王
D.皆以美于徐公
4.《陈涉世家》选自《史记》,记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学生对《史记》都还比较陌生,所以老师提前让大家收集关于《史记》的资料,课前分享。下列资料收集不正确的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
B.这部书记载了上自秦始皇下至汉武帝的3000多年历史
C.全书包括12“本纪”(记历代帝王政迹)、10“表”(大事年表)、8“书”(记各种典章制度)、30“世家”(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70“列传”(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D.这本书的作者司马迁生于史官世家,10岁到长安学习,20岁起曾多次到南北各地游历,观察各地的风俗人情,采集传闻异说,为后来写作《史记》打下基础
5.学习《海燕》,一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说:“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不仅对象征意义的理解都非常准确,而且还提到了环境对海燕形象起的烘托作用”,该教师评价的功能是( )。
A.激励
B.检查
C.诊断
D.调控
6.以下是教师在讲解某篇课文前的导人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常常以‘伯乐’代指善于发现人才、提拔人才的人,比如说某某慧眼识英雄,挖掘了一个人才,真是当代伯乐。”这句课堂导入一般会出现在下面哪篇课文的学习中?( )
A.《捕蛇者说》
B.《送东阳马生序》
C.《陋室铭》
D.《马说》
7.《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7~9年级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不包括( )。
A.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B.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C.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D.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800字的习作
8.关于口语交际教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B.口语交际教学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
C.不能孤立地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要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D.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9.学习完《麦琪的礼物》后,学生对“欧•亨利式”的小说产生了浓厚兴趣,要求老师再推荐一些作品,下列不适合推荐给学生阅读的是( )。
A.《警察与赞美诗》
B.《最后的藤叶》
C.《爱的牺牲》
D.《百万英镑》
10.某教师在执教《乡愁》时,为了让学生们理解乡愁,便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回家后问一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对于故土的记忆都有哪些,又经历了怎样的迁移。请问这位教师运用了什么语文课程资源?( )
A.自然风光
B.日常生活的话题
C.风俗民情
D.文化遗产
11.以下是某教师关于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的课堂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对画线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以“一字师”的故事导入,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
B.该生的回答说出了自己比较直观的感受
C.教师首先对于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评价,然后又循循善诱,进行启发
D.前面都是在分析“数”和“一”的区别,此时突然又插入韩愈的诗句,影响了课堂的连贯性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12.阅读《寓言四则》的教学片段,按要求答题。
教学《寓言四则》时,教师没有单纯地进行课文讲解,而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写作训
练。比如学习第一则寓言《赫尔墨斯与雕像者》时,分析完寓言之后,教师要求学生用几句话对赫尔墨斯进行神态描写,把他听了雕像者的话之后的尴尬神态和内心感受写出来,并以四人为一组,选出写得精彩的进行朗读,然后由一名学生进行评析。
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赫尔墨斯听了雕像者的话,呆住了,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眼睛瞪得特
别大,羞红着脸,像胡萝卜一般。他结结巴巴地问道:“你……没有……搞……错……错……
吧?”雕像者生气地说:“难道你想让他值一个银元?”赫尔墨斯无话可说,他拖着沉重的步子,踉踉跄跄地往外挪,头也不回地走了。
另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赫耳墨斯听了,像个泄了气的皮球,全身颤栗,脸如死灰,恨无地
洞可钻。商人见他发呆,就说:“嫌贵?你如果存心要买,我就还便宜一点,送两个赫耳墨斯给你,你总算满意了吧!”赫耳墨斯由羞变怒,他生气地冲进店铺,将自己的雕像全部砸烂。商人见状,和他扭打在一起……
第二则寓言是《蚊子和狮子》,学完故事后,教师同样指导学生进行练笔,要求他们把自己设想成蜘蛛,在抓到蚊子后,对蚊子说一句很有意味的话,表达蜘蛛当时所特有的幸灾乐祸的心情。
有学生这样写道:“哈,真逗!蚊子先生,你刚才不是还手舞足蹈吗?现在怎么又悲哀起来了呢?看你那高兴劲儿,我就知道你会成为我的午餐的,真是活该!”
另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我的大英雄,你不要哭嘛!我饿了一天,头晕眼花,而你在战胜狮
子后,又甘愿牺牲自己,让我饱餐一顿。一天之中,你做了两件了不起的大事,你就是死了,也还是英雄啊!”
对上述教学片段的评价,准确的是( )。
A.七年级学生在写作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他们对作文有明显的畏惧感,这位教师没有采用教材中设计的作文练习,而是独辟蹊径,无疑会增加写作难度,不利于减弱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
B.阅读课就是阅读课,作文课就是作文课,二者虽有联系,但界线分明,上阅读分析课时,就只进行阅读分析
C.对《赫尔墨斯与雕像者》的练笔属于续写的形式,又是片断描写,顺着文章的思路而来,容易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D.这种片段式的练习缺乏系统性,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13.阅读《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菲利普夫妇在意外遇到于勒时言行神态如何?其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大家把表现菲利普夫妇言行神态变化的词句都找出来。
生:如我的父亲“脸色煞白,两眼呆直”,母亲“神色张皇,结结巴巴地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
挨近我们”!
师:找得非常好,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这几句台词。
(陆续叫的几个同学都没把母亲那暴怒的语气读出来)
生:老师给我们范读一下吧!
教师课前并无这个准备,一时显得比较尴尬,学生们开始窃窃私语起来。但这位教师并没有拒绝,而是迅速调整状态,接着便进入角色,用气急败坏的、暴怒的、低沉的声调读道:“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读完后,学生给予了老师热烈的掌声。
对上述教学实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教师精心备好的一节课,结果却因出现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而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出现一团糟的现象,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B.教师富有应变能力和教学机智,能够应对偶然事件,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C.课堂教育教学是一个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过程,这节课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预见不充分
D.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够很好地检验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各方面能力
14.阅读以下教学随笔(片段),按要求答题。
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
品的魅力。教读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播放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教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播放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教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诱导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沉浸于诗词,从而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
对上述材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
B.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
C.把语文教“活”、让学生学“活”,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
D.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5.以下是某教师教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出的一些练习题,请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对以上四道习题评价不正确的是( )。
A.这种阅读原著法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进行补充学习,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B.这种结合课文定下开头句再续写的方法,既有趣又能扩散学生的思维
C.这道题目设计非常容易演变为简单的造句,没有体现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
D.这个练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以景衬情、借景抒情的写法,能使练笔的文章语言多味且含蓄
二、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l6题20分,第17题20分,第18题25分,共65分)
阅读材料,完成第l6~18题。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成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成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成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成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莱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作“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棹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成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L--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吗?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课文导语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单元导语
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族,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本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
学习这些课文,你不仅能感受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还能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规定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
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后练习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2)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3)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的看法呢?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问题:
16.请结合“课后练习”的第(2)题,找出体现汪曾祺的语言特色的句子。(20分)
17.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20分)
18.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5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l9题20分,第20题5分,第21题15 分。共40分)
下面是某教师的教学实录(节选)。阅读并完成第19题。
师:同学们,《幸运52》是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益智类互动型节目,其中“幸运搭档”这个环节更是能考验选手的综合能力。今天,“幸运搭档”来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
(学生露出关注的神情)
师:今天,我们复习的是本册书中的重点词语,我们不再采用反复机械抄写的方式,而是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复习,希望大家在学中乐、乐中学!今天,由老师做主持人,学习委员计时,语文科代表计分及记录比赛情况,要求每组在两分钟内猜出两个词语,请同学们遵守比赛规则。大家准备
好了吗?
师:好,第一组,准备。
学习委员:计时开始。
师:(出示第一张卡片“正襟危坐”)
表述者:这是一个四个字的成语,常形容人严肃庄重的样子,看看我现在的动作(理理衣襟,表情严肃,摆好坐的造型)。
猜词者:沉思)嗯……
表述者:农历第一个月叫什么月?
猜词者:正月!
表述者:对!你说的这个词的第一个字就是所猜这个词语的第一个字,所猜这个词语的最后一个字就是我现在的动作(做出“正襟危坐”的动作)。
猜词者;正襟危坐!
表述者:对!
观众:(一阵热烈的掌声)
师:请写出这个词语,并给第二个字注音。
猜词者:(写出词语并注音:正襟jin危坐)
师:完全正确,请抓紧时间完成第二个(出示词语“油光可鉴”)。
表述者:这是一个四个字的词语,出现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写出了留学生的丑态,他们的头发盘起来,像富士山一样……
猜词者:油光可鉴!
观众:(一阵热烈的掌声)
师:完全正确,请写出这个词语,并给第四个字注音。
猜词者:(写出词语并注音:油光可签jian)
师:拼音正确,词语哪里错了?
观众:最后一个字,不是签,是鉴。
师:好,来评分。词语书写错误,扣30分,最后得分为170分。
师:第二组准备。
学习委员:计时开始。
师:(出示词语“物以稀为贵”)
表述者:五个字,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意思是东西少了就那个(方言)。
猜词者:哪个?
表述者:便宜的反义词是什么?
猜词者:责!哦,物以稀为贵。
师:请写出词语,并给最后一个字注音。
猜词者:(写出词语并注音:物以稀为贵gui)
师:完全正确。强调一下,拼音中声调的位置口诀是,i、U并存标在后,也就是说声调打在i上。好,准备第二个词语(出示词语“呐喊”)。
表述者:两个字,表示大声叫,看我(做出大声喊叫的样子)。
猜词者:(思考)嗯……
表述者:再看(两手虎口相对,放在嘴边,做出夸张的样子示范)。
观众:(大笑)
师:注意规则!
表述者:鲁迅的一本小说集叫《彷徨》,另一本叫什么?
猜词者:(若有所思)喔,《呐喊》。
表述者:对!去掉书名号。
猜词者:呐喊。
观众:(一阵掌声)
师:对!请写出词语,给第一个字注音。
猜词者:(写出词语并注音:呐na喊)
师:完全正确!计算得分,200分,满分。
第三组、第四组依次进行……
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学生们意犹未尽,教师宣布了各组成绩后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问题:
19.请对这位教师的课堂设计进行评价,指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20分)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20、21题。
路
①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认为这句话也可以形容独特的山路。
②每当周末,晴空万里,微风吹拂之时,我便会背上那鼓鼓的背包,呼朋唤友地踏上登山的旅途。
③站在山脚下,看着延伸到山顶的小路。“崎岖”“蜿延”“迂回” ……我的脑海中闪过一串词语,用它们来形容眼前的山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④我和朋友都越越欲试,“冲啊——”,不知谁扯开嗓子大喊了一声,大家都不约而同地一起迈开大步向山上冲,眨眼之闻就已冲出了七八米远。踩在松软的黄土上,呼吸着树木“吐出”的氧气,闻着野花发出的淡淡清香,这是城市里的沥青柏油马路上感受不到的。
⑤过了约半个小时,我就知道什么叫“路外有路”了。走在山路上,不仅是时上时下的坡度令人疲倦,而且路中间时不时会出现一些破石头或几节烂树根,一不小心就会摔上一跤。最主要的就是走山路比走平路累得多。还没一会儿,我就累得气喘吁吁。特意穿的很舒适很轻便的登山鞋,此时却成了脚上的累赘。两脚像灌了铅,沉重得迈不开步子,背包也像一块巨石,压得直不起腰,走不动路。脸上红彤彤的正冒着热气,快速的心跳“咚咚咚’’听得一清二楚。现在,我们不是在登山,而是在手脚并用地“爬山”啊!
⑥不知爬了多久,一个惊喜的声+音传来:“看,山顶!”我抬头一看,原来茂密的树林变成了一片蔚蓝的天空,山顶近在咫尺。大家的“发动机”似乎瞬间又加满了油,“呼”地一起向山顶冲去。
问题:
20.请从第③④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并从第④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5分)
21.请给这篇习作写一篇评语。(15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灰姑娘》出自《格林童话》。
2.D【解析】A项“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出自苏轼的《夜泛西湖五绝》。B项出自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内容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C项出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全诗内容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D项“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出自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是描写洞庭湖的句子,和西湖无关。
3.D【解析】“皆以美于徐公”省略了宾语,完整的应该为“皆以(之)美于徐公”,翻译为“都认为他比徐公美”。
4.B【解析】《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记载了我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后期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史记》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它是历史、文学的统一体,是文学的历史,又是历史的文学。B选项中史记的时间起始错误。
5.A【解析】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对其进行肯定和表扬,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这样的评价应该属于教师评价功能中的激励。
6.D【解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出自韩愈的《马说》,这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题干中的导入语用于这篇课文比较合适。
7.D【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7~9年级学生“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8.B【解析】口语交际教学中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9.D【解析】《警察与赞美诗》《最后的藤叶》和《爱的牺牲》均为欧•亨利的作品。《百万英镑》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讲述了一个穷困潦倒的办事员美国小伙子亨利•亚当斯在伦敦的一次奇遇。
10.B【解析】根据材料,学生需要从与祖辈以及父辈韵交流中得到关于故土的信息,这应该属于语文课程资源中的日常生活的话题。
11.D【解析】在经过“一字师”的引入之后,趁热让学生以韩愈诗句进行练习,可以达到巩固提高的作用。
12.C【解析】A项错误评价了写作练习的难度,该教师的练习贴近学生实际,更容易激发学生写作兴趣;B项将阅读和写作绝对地分开,说法不正确;D项全面否定了片段练习的作用,说法太过于绝对。
13.A【解析】从材料显示的课堂情况来说,虽然课堂没有按照教师预定的情况发展,但是该教师合理地处理了突发情况,获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14.B【解析】“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这句话没有任何问题,但是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学生个性化的活动和创造性的活动。
15.C【解析】通过这个练习,可以使学生揣摩文章精彩句并将它用在文章中,所以能够达到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设计题
16.【参考答案】
(1)“平淡而有味”
例:“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例:“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自嘴吃也可以”
(3)“有淡淡的幽默”
例:“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成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17.【参考答案】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赏析及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从而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重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18.【参考答案】
(1)谈话激趣,引入课文学习。
导语:大家知道我们中国的三大传统佳节吗?(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是合家团圆,普天同庆;中秋是吃饼赏月,千里婵娟;那端午节呢?请大家说说自已记忆中的端午节。(学生或谈风俗或说感受)今天,我们就随作家汪曾祺一起去江苏高邮,不但看看那儿的端午风俗,还要尝尝他们端午的鸭蛋。
(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①学生自由快速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②检查学生自读课文的情况。
③再读课文,用勾画圈点的方式思考下列问题。(先独立思考,再邻座二人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问题一: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明确: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问题二:作者家乡的鸭蛋有什么特点?
明确:质细、油多、蛋黄红。
问题三:作者笔下的端午的鸭蛋有哪些情趣?
明确: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做鸭灯。
④在解答上述三个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3)师生共同品读课文。
①让学生从课文的三个层次中任选一层,先同桌二人练读,再主动在全班示范朗读。师生共同评点,并交流阅读感受。
②教师先肯定并评价学生们的感受,然后介绍汪曾祺的创作特点。
③师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思考题一: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从文章思路来看,先谈端午风俗很有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过渡:看来在家乡端午的众多风俗中,作者对鸭蛋情有独钟,想来它必定有什么独特的滋味令作者魂牵梦萦吧)
思考题二: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定北京的鸭蛋?
明确:质细而油多。引用袁枚的《腌蛋》,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而且袁枚对于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说自己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同时也说明高邮鸭蛋历史悠久,闻名全国。否定北京的鸭蛋流露出对家乡由衷的喜爱之情。
(过渡: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读出汪先生的一个心愿:让高邮鸭蛋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替汪先生宣传他家乡的鸭蛋)
学生交流,然后进行即兴回答,并共同评出最佳语句。
思考题三:端午的鸭蛋着重写鸭蛋络子.吃鸭蛋、玩蛋壳,为什么写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行文活泼生动,充满童趣,抒写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4)练笔延伸。
从下列4个话题中任选一个话题,写一个片断。
要求:既充分利用课文,又要有自己的创造。
①假如你是一位高邮的导游,要向外地游客介绍你们高邮的端午风俗,你会怎么说?
②假如你是一位高邮的厨师,该怎么向游客们介绍高邮的成鸭蛋的腌制方法和吃法?
③假如你是~位高邮的小朋友,请向外地小朋友介绍一下你可爱的鸭蛋络子。
④假如你是一位到高邮旅游的游客,刚吃了正宗的高邮咸鸭蛋,你会怎么评价?
教师示例:
话题④:这些年来,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完全不能和这高邮的咸鸭蛋相比。这鸭蛋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而且蛋黄是通红的,真是不吃不知道,
一吃忘不掉。
(5)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谈谈学了本课后的感受。
三、案例分析题
19.【参考答案】
这位教师的课堂设计摆脱了语文词语复习常见的总结归纳、做试卷等固定模式,在游戏中复习,在复习中找乐。这样一来改变已有的陈旧模式,二来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书写负担。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1)全面调动了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复习效果良好。(2)培养了学生的竞争和合作意识。(3)培养了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4)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5)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赛以激励为主。
本节课前不足之处在于:(1)这种比赛形式不能检查全班每个学生掌握的情况,存在随机性。(2)两分钟内完成两个词语,对基础好的学生来说轻而易举,但对基础差的学生来说较困难。又由于全班学生参加此比赛,比赛实际需要时间超出了正常一节课的时间。因此,要么减少词量,要么增加时间。(3)比赛后应该让学生当场发表对此类型课的看法,以便从学生的角度来完善此类型课的模式。
20.【参考答案】
(1)第③段,“蜿延”改成“蜿蜒”,第④段,“越越欲试”改成“跃跃欲试”。
(2)病句:大家都不约而同地一“起迈开大步向山上冲。
修改: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迈开大步向山上冲。
21.【参考答案】
这篇习作主体内容写的是爬山的过程;有详有略,不过并没有围绕标题“路”来写,作文不扣题,有跑题的倾向。整体来说,作者似乎还没有明确的立意意识,所以写出来的习作看上去比较随意,因此需要培养明确的写作目标,即为什么写此文,想告诉读者什么。目标明确了,这个随意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COPYRIGHT © 2006-2025 教师资格证考试版权
所有:育德园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