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章课后练习题

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4-12-23

  一、单项选择题

  1、皮亚杰认为在10岁以后,儿童的道德行为处于 C 。

  A、他律阶段 B、无道德规则阶段 C、自律阶段 D、独立阶段

  2、道德判断处于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表明其道德认识的发展水平是 A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3、道德判断处于寻求认可取向阶段表明其道德认识的发展水平是 B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二、填空题

  l、态度结构包含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 和行为成分。

  2、皮亚杰认为,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 自律道德 ,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3、皮亚杰认为,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 他律道德 。

  4、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 两难故事法 。

  5、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 内化 三阶段。

  6、发现教学要经过四个阶段,分别是 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解答的假设、检验自己的假设、得出结论。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态度的实质?

  答:态度的实质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理解: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2、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3、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答: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有:

  (1)外部条件: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包括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4、如何选择和应用有效方法来促进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答:促进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的常用而有效的方法主要有: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四、论述题

  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

  答:结合实例说明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

  (1)外部条件: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包括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例略)

  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应用有效方法来促进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答:根据实情况选择和应用有效方法来促进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例略)

育德园师微信公众号

每日推送精彩考试报考
长按二维码识别
微信搜索“育德园师课堂”

加入QQ群一起来考证!

QQ群号:723236610

点击进入

育德园师客户端

报考,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一键安装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