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考试重点

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4-10-29

  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内容包括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心,不论是教育学还是教育心理学都需要大家去了解清楚考试的重点,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讲一下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概论

  一、基本概念: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观察法: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3、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4、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5、调查法: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二、基本问题:

  1、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2、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心理学流派与分支:

  构造主义心理:冯特、铁钦纳,19世纪后期—20世纪20年代;

  机能主义心理:詹姆斯、杜威,1890—20世纪30年代;

  行为主义心理:华生、斯金纳,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

  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魏太默、考夫卡、苛勒,1912—20世纪40年代;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19世纪后期—至今;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20世纪中期—至今;

  认知心理学:皮亚杰、奈瑟、西蒙(无代表人物),20世纪60年代—至今。

  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其优点为资料客观、真实,缺点是被动、难重复、受主观影响。

  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结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切合实际,缺点是不易控制;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是精确,可以重复,缺点是有很大的人为性,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

  调查法: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问卷法的优点是省时省力,方便,缺点是真实性受被调查者的影响;谈话法的优点是易掌握,缺点是资料的真实性不易保证。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基本概念:

  1、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2、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3、无意识: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4、前意识:指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层面。

  5、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二、基本问题:

  1、意识的状态:可控制的意识状态(意识的第一状态)、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意识的第二种状态)、白日梦状态(意识的第三种状态)、睡眠状态(意识的第四种状态)。

  2、注意与意识的关系:注意与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注意不等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只有被注意到的内外刺激,才能被个体所觉察,进而产生意识;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3、生物节律:人的行为与四种时间循环相联系,即人的生物节律,这四种时间循环大致相当于1年、28天、24小时和90分钟四种时间长短。

  4、睡眼与催眠不同:因为

  ①脑电波不同,催眠与清醒状态下的脑电波相同。

  ②催眠状态下心理特征:感觉麻痹、感觉扭曲和幻觉、解除抑制、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5、失眠的种类:情境性失眠、假性失眠、失律性失眠、药物性失眠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一、基本概念:

  1、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3、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4、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5、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二、基本问题: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

  2、知觉的特征:

  (一)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其影响因素包括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良好图形;

  (二)知觉的选择性是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结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其影响因素为强度、色彩、活动性;

  (三)知觉的理解性是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

  (四)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人们能在刺激变化的情况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3、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4、简述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的影响: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品行评价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是受学生的外貌、衣着、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就不能公正地对待学生,给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5、社会认知的过程:社会认知实质上就是研究人们如何根据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划分为两个子过程:搜集、选择信息过程和整合信息过程。

  (一)信息的搜集和选择过程受人们的先前经验的影响;

  (二)信息的整合过程中有四种效应:

  1)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2)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3)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4)社会刻板效应(社会刻板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6、简述社会认知过程中信息整合特点:信息的整合过程中有四种效应,1、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2、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社会刻板效应(社会刻板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考试的重点内容,小编就给大家分享这么多,若是大家还有其它的问题,可以随时向小编提问。


育德园师微信公众号

每日推送精彩考试报考
长按二维码识别
微信搜索“育德园师课堂”

加入QQ群一起来考证!

QQ群号:723236610

点击进入

育德园师客户端

报考,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一键安装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