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经典测试题及答案三

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4-10-20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  )。

  A.人生观教育

  B.价值观教育

  C.素质教育

  D.心理健康教育

  2.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有关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结为一个群体而表现出来的。因此具有(  )。

  A.正式性

  B.特殊性

  C.非正式性

  D.情感性

  3.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  )。

  A.强调德育的外在强制性

  B.注意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C.注重个体的享用性

  D.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

  4.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属于(  )。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5.最早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6.我国当前班级管理的实践中,采用的最多的领导方式是(  )。

  A.民主型的领导方式

  B.权威型的领导方式

  C.“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

  D.“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

  7.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的管理方式是(  )。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8.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现场教学

  B.复式教学

  C.分组教学

  D.班级授课制

  9.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  )。

  A.主要部分

  B.基本部分

  C.主要途径

  D.基本阶段

  10.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始建于(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斯宾塞

  D.洛克

  11.被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的教育阶段是(  )。

  A.小学教育

  B.初中教育

  C.高中教育

  D.大学教育

  12.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前提的因素是(  )。

  A.成熟

  B.环境

  C.遗传素质

  D.教育

  13.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导向和动力作用的是(  )。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14.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高度统一体是(  )。

  A.校训

  B.校规

  C.办学思想

  D.校风

  15.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不包括(  )。

  A.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B.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C.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D.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6.教学认识的主体是(  )。

  A.教师

  B.学生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17.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称为(  )。

  A.教学策略

  B.教学原则

  C.教学手段

  D.教学形式

  18.(  )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9.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  )。

  A.权利

  B.威严

  C.权威

  D.人格力量

  20.(  )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计划

  D.教学目标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教育目的为受教育者指明了(  )。

  A.发展方向

  B.发展原则

  C.发展结果

  D.发展速度

  E.发展阶段

  2.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将课分为(  )。

  A.新授课

  B.巩固课

  C.技能课

  D.检查课

  E.练习课

  3.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产生与兴起,从历史背景看,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

  A.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B.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及其思想

  C.近代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D.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想

  E.国家主义思潮

  4.教师是一种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具备其资格的特定要求有(  )。

  A.要有较好的政治背景

  B.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C.要达到规定的学历

  D.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E.要符合与其职业相称的其他有关规定

  5.对学生的研究通常包括(  )。

  A.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

  B.研究学生集体的传统

  C.研究学生个体的需要

  D.研究学生的成长环境

  E.研究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

  6.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有(  )。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道德教育

  D.知识教育

  E.心理健康教育

  7.教师可通过(  )方面培养和树立良好的班风。

  A.讲清道理

  B.树立榜样

  C.严格要求

  D.召开班会

  E.反复实践

  8.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  )。

  A.有所联系,有所区别

  B.教学包含了所有的智育活动

  C.智育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D.在一定程度上教学等同于智育

  E.智育主要通过教学来实施

  9.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上课应符合的要求有(  )。

  A.目标明确

  B.内容正确

  C.方法恰当

  D.表达清晰

  E.气氛热烈

  10.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体现在(.)。

  A.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

  B.制约教育的结构

  C.制约教育的内容

  D.决定教育发展的速度

  E.决定教育发展的方向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l0分)

  1.谈话法

  2.教学过程

  3.普通教育

  4.课的结构

  5.学校德育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学校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2.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3.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特征?

  4.如何衡量一个问题能否成为研究课题?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联系实例谈谈在教学中应如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试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答案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略

  2.C解析:略

  3.D解析:德育的个体功能的发挥应注意两个问题:(1)个体功能的发挥必须充分尊重道德学习个体的主体性;(2)品德发展实质上是人的文明化或社会化。

  4.C解析:题干是班级民主管理的概念阐述。

  5.D解析:略

  6.C解析:我国当前班级管理的实践中,采用的最多的领导方式是“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

  7.B解析:题干是对平行管理方式的解释。

  8.D解析:班级授课制目前仍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9.D解析:教学过程各阶段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教学过程的结构。

  10.A解析:夸美纽斯奠定了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11.B解析:教育的不同阶段中,初中教育被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的教育阶段。

  12.C解析: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或物质基础。

  13.A解析:德育是各育的方向,是灵魂,对其他各育起着导向和动力作用。,

  14.D解析:校风是长期以来在实践中对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进行综合加工形成的。

  15.A解析: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16.B解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17.A解析:教学策略表示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

  18.D解析:人的行为是人内心世界的真实表现,道德行为是一个人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反映。

  19.D解析: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教育工作者的人格力量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

  20.D解析:教学目标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二、多项选择题

  1.AC解析: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的作用主要是为其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发展结果。

  2.ABCD解析:练习课是以教学方法为依据划分的。

  3.ABD解析: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促进了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启蒙思想运动提出了自由平等的思想,人本主义哲学的产生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产生。

  4.BCDE解析:政治背景是从事任何职业活动都应具备的资格,因此与题意不合,排除。

  5.ACE解析:对学生的研究,不包括其集体的传统和成长环境。

  6.ABCE解析: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

  7.ABCE解析:教师培养和树立良好班风的常规做法是讲道理、树榜样、严要求、常实践。

  8.ACE解析:教学与智育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教学是智育的基本途径,智育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9.ABCDE解析:这五项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

  10.ABCD解析:教育发展的方向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三、名词解释

  1.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2.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3.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4.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5.学校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四、简答题

  1.(1)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2)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3)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4)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

  2.(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这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标志之一。

  (2)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4.(1)问题必须具有研究意义。主要考虑两方面:一是课题的应用价值,即对教育改革的实践是否具有指导作用;二是学术价值,即对教育学科理论建设是否有贡献。(2)问题必须有科学性;(3)问题必须明确具体;(4)问题要新颖;(5)问题要有可行性。只有主观条件、客观条件、研究时机都具备时,才宜选定。

  五、论述题

  1.要点:(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定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③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2.(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①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争论中最典型的是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之争。形式教育论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裴斯泰洛齐,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实质教育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赫尔巴特和英国的斯宾塞,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进入20世纪以来,两种争论趋于缓和,两种观点逐渐走向融合。实际上,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统一于一般教学活动中。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最早明确阐述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他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观点,认为世界上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①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②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主要表现在:①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表现在:第一,教师主导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第二,教师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第三,教师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②学生具有主动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影响,学生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具有能动性、自觉性。第二,受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能力水平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具有独立性、创造性。

育德园师微信公众号

每日推送精彩考试报考
长按二维码识别
微信搜索“育德园师课堂”

加入QQ群一起来考证!

QQ群号:723236610

点击进入

育德园师客户端

报考,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一键安装做题